:::
共 7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碎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細碎的花樣。如:「這類碎花圖樣的衣飾產品,領導今年秋冬流行趨向。」
|
甌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浙江溫州一帶的劇種。因浙南、溫州一帶古稱東甌,故稱為「甌劇」。清初開始形成,演唱崑曲、高腔、亂彈,而以亂彈腔為主。伴奏樂器有笛子、二胡、三弦、大鑼、大鼓等。
|
崑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浙一帶的劇種。參見「崑腔」條。
|
狐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四拍子或二拍子的交際舞。為英語foxtrot的意譯。據說源自喜劇演員福克斯(Harry Fox)在西元一九一三年演出齊格飛歌舞劇中所表演的一種小跑步。音樂受繁音拍子(ragtime)的影響,有切分節奏;步伐速度則隨音樂而變化。主要包括走步、快滑步、四分之一旋轉,曾流行於歐美。
|
二人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戲曲曲藝。流行於東北各地。以民歌、大秧歌為基礎,吸收蓮花落等演變而成。用嗩吶、板胡、竹板、鑼鼓等伴奏,由二人舞蹈說唱,以五至八支曲牌聯綴,演唱故事。
|
部派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迦牟尼佛涅槃百年後,佛教僧團明顯的出現分裂,直到大乘佛法流行前後為止,約五百年間,稱為「部派佛教」。這段時期,佛教僧團分化成十八部(或更多),各部派間所遵行的戒律不同,學說互異。但早期的佛經都在這時完成結集。有的學者比較謹慎的將釋尊以來,到部派時期佛教稱為「早期佛教」。
|
點灶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習俗從正月十三日晚上開始,要在廚房下懸點灶燈,五個夜晚,至十八日元宵節的高潮結束為止。相傳點燈之俗至南宋時就開始流行了,明朝時曾一度把燈節擴大為十天。
|
筆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樂器名,吹管樂器。屬布依族的吹奏樂器,長約五十至七十公分,竹製,管身細長,外型似毛筆,故名。一端有長方形簧片,另一端接小喇叭口,常用於民歌伴奏及獨奏,流行於貴州省一帶。
|
蝴蝶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古書的裝訂方法。反摺書葉,黏其版心之背,使兩旁餘幅向外,再外加硬紙或縑帛以為書皮。宋代甚為流行。因開展時書葉的兩邊向外,狀如蝴蝶的兩翼,故稱為「蝴蝶裝」。
|
蹦蹦兒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大陸地區華北、東北一帶的劇種。源出河北灤縣、昌黎一帶的對口蓮花落,後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等,成為類似梆子戲,而唱詞歌調則更簡單。也稱為「評劇」、「評戲」。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