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4.99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粵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粵語地區的曲藝。以廣東方言演唱,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曲調以梆子、二黃為主,表演形式除清唱外,尚有粵曲說唱、粵曲彈唱等。粵曲與粵劇關係密切,在板式、曲調等方面基本相同,二者互相吸收融化,但粵曲特別講究唱工,突出聲腔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
河北梆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的戲曲。是由清乾隆末年山西蒲州梆子傳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曾受高腔、京劇的影響,音調高亢,表演細膩。
杭州評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杭州、餘杭等地的說唱藝術。由南詞演變而來,盛行於清末民初。表演時以胡琴伴奏,說唱內容通常為才子佳人的故事。
蹦蹦兒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大陸地區華北、東北一帶的劇種。源出河北灤縣、昌黎一帶的對口蓮花落,後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等,成為類似梆子戲,而唱詞歌調則更簡單。也稱為「評劇」、「評戲」。
傳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宋代的歌舞。由宋代說唱技藝發展而來。以一詩一詞歌詠一事或分詠多事,邊歌邊舞。是元代劇曲的先導。也稱為「轉踏」。
二人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戲曲曲藝。流行於東北各地。以民歌、大秧歌為基礎,吸收蓮花落等演變而成。用嗩吶、板胡、竹板、鑼鼓等伴奏,由二人舞蹈說唱,以五至八支曲牌聯綴,演唱故事。
民謠歌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民間普遍流行,表現各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富原始、純樸的鄉土風味的歌曲。也稱為「民歌」。
白賊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民間傳說的人物。故事主角七仔喜歡說謊,因此被人冠上「白賊七」的綽號。後人遂用以比喻經常說謊騙人的人。
廣播歌仔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四十年代初期利用廣播電臺播放的歌仔戲。因少了聽覺的欣賞,以強調唱腔與曲調為特色。此時期的歌仔戲吸收方言歌謠與國語流行歌曲,豐富了唱腔的內涵。
贛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西一帶的戲曲劇種。源於明代弋陽腔,清代晚期吸收了彈腔和部分崑腔,成為多聲腔劇種。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