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43.8736 ms
共 7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六言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六字一句的詩體。相傳始於漢司農谷永,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魏、晉南北朝間有所作。至唐,六言詩有律詩、三韻、絕句之分。其以格調蒼勁為主,但不甚流行。見清.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六言詩》。
|
章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由隸書草寫而成的字體。各字之間不連屬,流行於西漢。其構造彰明,適用於寫奏章。一說後人據史游的《急就篇》寫出的《急就章》而得名。
|
開運化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為改善面相缺點,以求端正、順眼等效果,並盼因而轉變運氣的化妝技巧。如:「如今仕女界流行開運化妝,希望藉化妝來使自己更有信心,更能獲得別人的好感。」
|
跳傀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民間流行的祭煞儀式。遇有凶災等事,由道士手提傀儡鍾馗演出,以驅穢保淨。
|
侗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侗族的戲劇。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侗族分布地區。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形成於貴州。其表演形式最初僅兩人坐唱,後來發展為走唱,角色不多,舞臺動作簡單,一般不用布景,舞臺上僅置桌、凳等。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由男演員扮演女角。唱腔有平調、哭板、仙腔及民歌調子,主要伴奏樂器為二胡、琵琶、鑼、鈴、鈸、鼓及特有的牛腿琴等。
|
蘇州彈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的杭、嘉、湖等地區的曲藝。有說有唱,以小三弦、琵琶為主。演出者自彈自唱,有一人、二人和二人以上等組合形式。基本唱腔是上、下句變化反覆結構。表演靈活簡便,善用敘事、代言相結合的手法和說、噱、彈、唱的藝術手段描繪故事情節,刻劃人物性格。此種技藝在清代中葉時已相當成熟。
|
宮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細腰。春秋時,楚靈王愛好細腰的女子,於是宮中嬪妃都流行細腰裝束,故稱細腰為「宮腰」。宋.秦醇《譚意哥傳》:「荑手纖纖,宮腰搦搦,獨步於一時。」
|
麒麟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新竹縣新埔鎮的民俗遊藝。表演時以一對大型麒麟,搭配一老丑與老旦,及一對大頭娃娃,全由男人裝扮而成,再配合鑼鼓的節奏在廣場上互相戲弄、追逐,類似舞龍舞獅。
|
評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流行於大陸地區華北、東北一帶的劇種。參見「蹦蹦兒戲」條。
|
時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流行的式樣。宋.陳師道〈謝寇十一惠端硯〉詩:「琢為時樣供翰墨,十襲包藏百金貴。」《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四:「小童先去了,吳宣教急揀時樣齊楚衣服,打扮得齊整。」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