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保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對於具有特殊才能或優異學業成的學生,依規定不必參加考試或甄選,而准其就讀的入學辦法。如:「保送升學」。《文明小史》第三六回:「來到外國做欽差,連幾個學生都不肯保送,這樣不顧同類的人,我們也不用理他了。」
士別三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三個方案,魯肅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解釋 形容人才分開沒多久,但卻有很大的進步 例句 小明原本成位居中下,但在努力下終於考上大學,真是士別三日,令我刮目相看!
普通性向測驗組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間。在效度方面,發現一般學習能力、數字能力、語文能力、文書知覺等性向分數,與高職電子科學生的學業成有顯著的相關,顯見其預測效度良好。茲就其測驗內容如下:1.一般學習能力:(1)空間關係測驗:選出一個由平面圖型摺合而成的立方體圖型。(2)詞彙測驗:從每題中找出意義相同或相反的兩個詞彙。例題:(A)喜樂 (B)謙虛 (C)愉快 (D)幸運(3)算術推理測驗:例題:一個人做一件工作要12小時,3個人要幾小時才能完成?2.語文性向:由詞彙測驗來測量。3.數字能力:如37x73=?4.空間關係:能從不同角度辨識出同一物體的能力...
如循一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洪邁舉古代名將關羽、王思政、慕容紹宗、吳明徹為例,認為他們都是威名遠播,建立了當代無人可比的功,但晚年都因憑恃功勛,誇耀自己的才能,進而輕敵所致。這四位歷史名人的敗亡,十分相像,行跡如同出自同一個車轍。典源又見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三.奸鬼為人禍》。表述春秋晉景公以及隋文帝之子,患有重疾,他們在醫生診斷前,都做了惡夢,夢見奸鬼進入他們體內藥力不能達到的地方,導致名醫無法救治。奸鬼害人的方法,也是非常相似。其中也用到「如出一轍」一語。「如出一轍」就是用來比喻前後所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亦用於比喻兩者非常相像,幾乎沒有差別。
若出一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洪邁舉古代名將關羽、王思政、慕容紹宗、吳明徹為例,認為他們都是威名遠播,建立了當代無人可比的功,但晚年都因憑恃功勛,誇耀自己的才能,進而輕敵所致。這四位歷史名人的敗亡,十分相像,行跡如同出自同一個車轍。典源又見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三.奸鬼為人禍》。表述春秋晉景公以及隋文帝之子,患有重疾,他們在醫生診斷前,都做了惡夢,夢見奸鬼進入他們體內藥力不能達到的地方,導致名醫無法救治。奸鬼害人的方法,也是非常相似。其中也用到「如出一轍」一語。「如出一轍」就是用來比喻前後所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亦用於比喻兩者非常相像,幾乎沒有差別。
異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舊時稱不同種族、政教的人。《後漢書.卷二六.宋弘傳》:「懷柔異類,莫匪嘉。」《文選.李陵.答蘇武書》:「終日無睹,但見異類。」
林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於寫情,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茶花女》與《迦因小傳》等書。古文的應用,自司馬遷以來,從沒有這種大的成。」
向狐謀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與虎謀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與虎謀皮」的意思是向老虎商量要取牠的皮,皮是老虎的生命必需品,當然牠是不肯了。所以「與虎謀皮」用來比喻所謀者與對方有利害衝突,事情必辦不成。考其典源可能出自《符子》裡一則「與狐謀皮」的寓言。據載,魯定公時,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效卓然。一年以後,定公又想授予孔子司徒一職。他告訴太史左丘明說:「我想請孔丘任司徒,不過得先問問三桓的意見。」「三桓」是指魯桓公的三個孫子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他們掌握著當時魯國的實際政權,但政治主張與孔子是處於對立的狀態,左丘明知道他們絕對不會同意讓孔子任司徒一職,於是用一則寓言作比喻,以勸阻定公。他說:「周朝有個人很喜...
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早到晚,全天。[例]他整天在外奔波,希望締造更好的業
教育問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偏重智育考試文化待導正:因為現存的所有升學,仍然以考試作為主要指標,因此學生忙於補習提升智育的成,往往無法均衡發展。4. 課程、教材與評量文化:我國的教材太過分化,學生常常無法將學習的內容作連結,想法僵化固定,不具統整性的思維。5. 多元師資培育體系:改變以往師專的印象,把教師的名額開放給各大學來做競爭,讓教學能更多元化,但是對於師資培育的教學方面,卻尚未能普遍教師的程度,因此有些教師雖有知識卻未能教學。6. 教育資源運用效率:在教育資源上,往往砸了重大的經費,卻只獲得小小的效果,只因為能規劃完全,常常是喊教育口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