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物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事物的道理。《周書.卷四.明帝紀》:「天地有窮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長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一:「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
以理服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道理說服人。如:「如今民意高漲,當政者應以理服人,不可一味打壓。」
|
官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皇帝。《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官家作戲,忒沒道理。」也稱為「官裡」。
|
魚得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
已精求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磨』來回應,進而領悟到無論精製器具也好,進德修業也好,都不可安於小成,應力求好上加好,以期盡善盡美的道理。後世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為《論語.學而》作注時,也針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兩句話加以注解:「精製骨、角、玉、石之器,已經很精緻漂亮,再經過切、磋、琢、磨等方法加工修飾,就更精美了。」這正是「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力求精進的精神。後來「精益求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達好還要更好的意思。
|
捷足先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都殺了?況且當時韓信是我的主人,盡忠於主,本理所當然,我又有什麼錯呢?」劉邦聽了這番話,想想也不無道理,於是便放了他。蒯通對劉邦所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捷足先登」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動最快者先達到目的。
|
朝聞夕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上聽到道理,晚上就用以改正自己的缺點。比喻人能勇於改過。《晉書.卷五八.周處等傳.史臣曰》:「朝聞夕改,輕生重義,徇國亡軀,可謂志節之士也。」金.侯善淵〈沁園春.道德陰符〉詞:「背覺合塵,朝聞夕改,馬劣猿顛難捉擒。」
|
枉突徙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果皇上接納徐福的建議,事先壓制霍氏,那麼朝廷也就不必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了。」宣帝看了奏摺,覺得很有道理,就下令賜給徐福財帛官爵,做為獎勵。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曲突徙薪」,用來比喻事先採取措施,以防止危險發生。
|
棄本逐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
轉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時轉變念頭、想法。《初刻拍案驚奇》卷七:「裴晤看了忙道:『不爭你死了,我這聖旨卻如何回話?』又轉念道:『聞道神仙,專要試人,或者不是真死也未見得,我有道理。』」《紅樓夢》第六四回:「又怕黛玉惱他。又想一想自己的心實在的是為好,因而轉念為悲,已早滾下淚來。」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