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叱嗟風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叱吒風雲」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書.卷一二五.乞伏熾磐載記》「史臣曰:『夫天地閉,大祲生;雲雷屯,群凶作。自晉室遘孽,胡兵肆禍,封域無紀,干戈是務。……熾磐1>叱咤2>風雲,見機而動,牢籠3>俊傑4>,決勝5>多奇,故能命將澆河之酋,臨戎襲樂都之地,不盈數載,遂隆偽業。覽其遺跡,盜亦有道乎!』」 〔注解〕 (1) 熾磐:乞伏熾磐(?∼西二428),十六國時西秦國君。隴西人,鮮卑族。為人勇毅,有權略。其父乞伏乾歸被姪乞伏公府所殺,乞伏熾磐擒殺乞伏公府,大赦,改元永康。北魏明元帝神瑞三年出兵破東都,南涼亡。復稱秦王,置百官,改年號建弘。後依附北魏,在位十六年。 (2) 叱咤:發...
秦庭朗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明鏡高懸」之典源,提供參考。 《西京雜記.卷三》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1>。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2>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3>。人有疾病在內,則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4>,秦始皇5>常以照宮人6>,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注解〕 (1) 表裡有明:正反兩面都明亮。 (2) 捫:撫、摸。 (3) 歷然無礙:清楚而無阻礙。 (4) 膽張心動:心膽慌張跳動。 (5) 秦始皇: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而把古時的皇與...
有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有見識的人。《文選.桓溫.薦譙元彥表》:「斯有識之所悼心,大雅之所嘆息者也。」《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有識銜悲,行路泣。」
草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草本植物多春生冬枯。比喻短暫。元.曾瑞〈紅繡鞋.期白晝家前院後〉曲:「由你義秧兒栽個強證,草本兒指個牽頭,見如今他共我有。」元.喬吉〈折桂令.怎生來寬了裙兒〉曲:「乾鬧了若干時,草本兒歡娛,書徹貨兒相思。」
比基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女性泳裝款式。為英語Bikini的音譯。以極少的布料剪裁製成,僅可勉強遮身體的三點重要部位。比基尼原指太平洋中的一個珊瑚島,美國曾於島上舉行原子彈試爆。由於比基尼泳裝相當暴露引人注目,最初流行時,如原子彈爆炸般使人震驚,因此以比基尼為名。
沒法沒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法無天」之典源,提供參考。 ※明.月榭主人《釵釧記.審問》苦吟從幼業儒,素守清規,父未捐官,憑媒聘下史直之女為妻。苦吟父喪,四壁一空,室如懸磬,蹉跎未娶。痛直陡起狼心,背卻前盟,立意退婚,將女碧桃改許魏氏。恐吟興訟,無詞抵飾1>,扭捏2>惡婢雲香作證,假付釵釧3>銀兩,誣陷平民,誣告枉罪,無法無天。 〔注解〕 (1) 抵飾:辯解飾。 (2) 扭捏:唆使。 (3) 釵釧:釵與鐲。泛指婦女的飾物。釧,音ㄔㄨㄢˋ。
所向摧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所向披靡」。見「所向披靡」條。01.《宋書.卷四七.孟懷玉列傳》:「于時逆徒實繁,控弦澤,龍符匹馬電躍,所向摧靡,奮戈深入,知死弗吝。」02.《新唐書.卷一○六.楊弘禮列傳》:「領步騎二十四軍跳出賊背,所向摧靡。」
短垣自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國語.吳語》:「今君王東海,以淫名聞於天子,君有短垣而自逾之,況蠻、荊則何有於周室?」三國吳.韋昭.注:「垣者,喻禮防雖短,不可逾也。言王室雖卑,不可僭也。」比喻自己不遵守禮法。
老羞變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惱羞成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惱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每個人皆有羞恥之心,有的人感到難為情時,會設法改正錯誤,除去羞恥之處;有的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反而發怒來蓋自己的羞恥,指責他人,這種情形便是「惱羞成怒」。《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敘述安老爺為眾人解釋十三妹為何要報父仇,十三妹的父親原本在朝為官,他的上司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
室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妻妾的通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是故室人和則謗,外內離則惡揚。」《聊齋志異.卷一.畫皮》:「晨間一嫗來,欲傭為僕家操作,室人止之,尚在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