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8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群口鑠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純金...
|
兵無血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麼呢?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啊!」荀子回答說:「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因為他愛人,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行義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為他遵循正道,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戰爭,是用來禁暴除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處,就有如時雨下降,沒有人不歡喜的。故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敵人了。」後來「兵不血刃」被用來指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了敵人;或用來比喻輕易得勝。
|
良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人以盈數為吉,十為滿數,故也以「良月」代稱十月。《左傳.莊公十六年》:「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晉.杜預.注:「數滿於十。」晉.陶淵明〈和郭主簿〉詩二首之二:「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
陳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68)字仲舉,東漢汝南平輿人。桓帝時,與李膺等反對宦官而被免職。靈帝即位,封高陽侯,後與竇武謀誅宦官曹節、王甫等,事洩被害。為人方峻疾惡,厭惡特權,對漢末士大夫崇尚氣節影響很大。
|
廣文先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唐朝鄭虔。見《新唐書.卷二○二.文藝傳中.鄭虔傳》。唐.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
涸水取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竭澤而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載,春秋時,晉國將要和楚國開戰。國君晉文公非常憂心,問大臣咎犯說:「敵軍人數比我們多,要如何應戰呢?」咎犯回答:「我聽說禮不厭繁,兵不厭詐,要打贏這場戰爭,仍然得靠詐術。」文公將咎犯的建議告訴雍季,雍季說:「把澤水排光來捕魚,一定捕得到,但明年就沒有魚可捕了;把草木燒光來打獵,一定可以捉到獵物,但明年就沒有獸可以獵了。雖然這次用詐術應戰,取巧可行,但下次就沒效了,並不是長久之計。」最後,文公還是用咎犯的建議,打敗了楚國。論功行賞的時候,雍季的功勞比咎犯高,大臣們勸諫說:「這次打了勝仗,全靠咎犯的計謀,但行賞卻把他排在後面,...
|
退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降低狂熱的情緒。如:「年輕人喜新厭舊,現在剛流行,不一會兒也許就退燒了。」
|
喉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會厭以下,喉部之上的部位。泛指咽喉。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迷留沒亂救他叫破俺喉咽,氣的來前合後偃。」
|
吸菸對人體危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間不要吃別的東西6. 避免吃肉汁、油炸食物,糖果及甜點、濃醬油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也應避免7. 如果開始厭煩戒菸,請立即與醫生聯絡 *引用相關文獻*保健手冊 台灣省政府編印 頁207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69779吸菸對人體危害
|
廣益集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集思廣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軍師,他在教導屬下為官之道時說:「參與政事時,要結合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如果怕得罪別人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工作就會有所損失。能夠反覆討論而得出合適的結論,這過程就像丟掉不好的東西而尋得寶物一樣。雖然人常常不能暢所欲言,但像徐元直就不會如此,而董和也是這樣,參與政事七年,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必定親自給予意見,來回十次都不厭煩。如果你們能有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又有董和的勤勞,對國家盡心盡力,那我犯錯的機會也會少了許多。」後來,「集思廣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