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374.32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面紅面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些蠅頭小利,就可以爭得滿臉通紅,與子文不慍不火的修養比起來,就顯得差多了。這裡朱子以「頭紅面赤」形容人們為爭奪事物,又急又怒,滿臉通紅的樣子,後來「面紅耳赤」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緊張、焦急、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
搪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失禮,冒昧的舉動。明.凌濛初《紅拂記》第一齣:「小人們不知道,多有搪突,望老爺恕罪。」也作「唐突」。
朦朧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品,刊載在1979年3月號《詩刊》上。一部分朦朧詩最後在1985年以《朦朧詩選》的書名發表,後來人們在習慣上將這一時期發表的這一類民間現代詩歌稱為朦朧派詩歌。北島與芒克在1978年創辦了《今天》詩刊,發表了一批優秀的朦朧詩作品,所以也有人將朦朧派詩歌稱為今天派。朦朧派詩歌普遍使用以意象表達思想內容的手法,反映對社會和人性的追求和反思。
遺臭萬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物的風貌。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若干則,全書共有一千多則。書中除了反映士人們的思想言行,以及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外,更善用了比喻、對照、誇張、描繪等文學修辭技巧。在〈尤悔〉篇中提到東晉大將桓溫,有一次在休息時躺著對親信們說:「像現在這樣冷冷清清的,毫無作為,將要被晉文帝和景帝所恥笑了。人生在世,不應當這樣沒沒無聞。」接著忽然坐起來說:「難道我就這樣既不能讓美名流傳於後世,也不能讓惡名永遠流傳後世嗎?」由此可以看出,桓溫認為要讓美名流芳後世,是不容易;但是如果能讓臭名傳於後世,也應算是值得自豪的事了。這當然只是桓溫自以為是的看法。後來「遺臭萬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共同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們在共同的條件、目標下所結成的組織團體。[例]生命共同體
社會契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策略性的自我揭露通常是先計劃好談論的內容。非策略性的則是不自主的;也被稱為「火車上的陌生人現象」人們傾向對旅程裡偶然遇見的陌生人吐露個人祕密的想法。 社會契入的階段根據社會契入的理論,人際傳播的社會契入包括以下階段:(一)導入(Orientation):互動的最初階段為導入階段:人們通常會表現出社會喜愛他們表現的模樣,並避免破壞社會對他們的期望,例如有善的微笑或禮貌的應對。(二)初步情感交流(Exploratory Affective Exch...
化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變化為其他形狀。如:「神怪小說中,狐狸常化形為人,來陷害人們。」
圖像素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像素養又稱圖像識讀能力,源自英文的Visual Literacy,指個人對視覺影像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如同文字素養有深淺的程度之分,一般基礎的圖像素養指人們能解讀圖畫、圖表、相片、照片、電視等視覺媒體所承載的資訊的能力,以及欣賞繪畫作品、攝影作品、電影的素養;較高一點的層次則是指能運用圖畫、攝影作品,甚至影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圖像創作來傳達訊息的能力。20世紀初期開始,視聽媒體快速發展,成為承載資訊、傳播資訊的重要管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視覺語言。但許多學者專家指出,必須在中小學課程中即教導正確解讀視覺資訊的觀念,以及有...
游刃餘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遊刃有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先秦哲學家莊子喜歡用寓言來啟發人們的智慧,他在〈養生主〉這篇文章中,就用了一則「庖丁解牛」的寓言,來讓人們了解理想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這則寓言的內容大意是說:庖丁為文惠君分卸一頭牛的肢體,不僅動作像最美妙的舞蹈,所發出的聲音更像是最好聽的音樂。文惠君不由讚嘆地問:「你是怎麼辦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
聲價十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譽身價大幅提升。《歧路燈》第九五回:「這大人們伯樂一顧,便聲價十倍,何愁那州縣不極力奉承。」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