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完璧歸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奉上。現在,就請大王處置我吧!」秦昭王一聽璧玉已經被送回趙國,心裡雖然很生氣,卻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不但沒有殺他,還以禮相待,送他回趙國。 相似詞物歸原主、合浦珠還 相反詞據為己有 例句阿嘉呼籲拿走她的數位相機的同事要完璧歸趙,否則他要報警了。
氣宇軒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末年,邊章、韓遂等人在涼州作亂,當時任中郎將的董卓討伐不力,朝廷只好另派張溫和孫堅前去平亂。董卓不但打仗沒有盡力,又對張溫的召見傲慢無禮;孫堅看不過去,便對張溫數責董卓三項罪狀:對上不敬、沒有盡忠職守,又「軒昂自高」、態度傲慢,因此建議以軍法處斬。「軒」、「昂」都有「高」的意思,在此形容董卓高傲無禮的態度;後也用來形容人氣度不凡。「氣宇軒昂」合用後,多用來形容神采飛揚,氣度不凡。
梔子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梔、梔子所開的花。花頂生,六瓣,花徑約五至六公分,裂片後微捲。初開時為白色,後漸漸為黃色,有香味,花期從春末到夏至。如:「梔子花不但可供觀賞,也可用作香料。」
因材施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晚年回到了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從事教育工作,不但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也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有許多創新的教育觀,其中「因材施教」的主張對後世影響至鉅。例如《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子游、子夏曾分別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給了兩人不同的答案。子游雖能奉養父母,但少了敬,所以孔子回答時,強調了「敬」的重要。子夏在侍親態度欠佳,所以孔子強調愉悅容色的重要。也就是說兩人雖然問了一樣的問題,但孔子針對個別欠缺的部分作回應,所以會有不同的答案。另外,在〈雍也〉篇中孔子直接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也說明了應依循個別的不同資質予以施教,才能有成效。孔門弟子三千,分列於...
雷厲風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十三妹雷厲風行的一般性子,果然鬧出一個不幸事來,不但想不出自己這條身子何以自處,請問這是一樁甚麼事?」
手不釋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散文、辭賦,其中《典論.論文》是文學批評的重要論著之一。曹丕對於文學的愛好,實有家學淵源。父親曹操不但是一代梟雄,也是著名的詩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則更是不在話下,後人譽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對建安文學的蓬勃,更是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曹丕在《典論.自敘》一文裡記述了父親曹操勤於治學,即使身在軍隊之中,軍務繁忙之際,仍隨時拿著書本閱讀,以充實自己,並常跟曹丕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學習容易、思慮專一,但等到長大,就容易忘記所學。曹丕以父親的話自我勉勵,即使年長之後,仍舊不斷努力學習。後來《典論.自敘》原文的「手不釋卷」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人勤奮好學。
不遺餘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更強,趙國更弱罷了!如果真要割地,不如用五個城池去賄賂秦國的頭號大敵齊國,立下盟約,合力攻秦。這樣不但不會便宜了秦國,還可以和別國結盟,成功之後也能從秦國那兒要回我們割給齊國的土地。」趙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派虞卿去向齊王遊說。《戰國策.趙策三》中記載這段故事,其中一段「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即是這句成語的由來。「遺」是遺留的意思,「不遺餘力」是指一點力量都不會留下,竭盡全力之意。後來「不遺餘力」就被用來形容竭盡全力,毫無保留。
標新立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載,支道林曾經和馮懷在白馬寺談天,席中聊到《莊子.逍遙遊》。支道林對〈逍遙遊〉這篇的見解新奇獨到,不但「標新理」而且「立異義」,不僅超越了向秀和郭象兩人,更是那些著名學者探索追求不及的。同樣在《世說新語.文學》中另有一篇則載,孫興公對王羲之稱讚支道林說:「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王羲之剛開始不以為,待親耳聽聞支道林論〈逍遙遊〉,果然一聽就不想離開。《世說新語》這兩篇原文中的「標新理」、「立異義」,及「拔新領異」,後來演變成「標新立異」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創立新奇的名目或主張,以表示與眾不同。
安步當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詞意5 例句 出處 「國策」「顏斶說齊王」:「顏斶辭去曰:『然而刑神不全。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貴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位賢士,名叫顏斶。他不但經綸滿腹,才氣縱橫,道德文章都極好;而尤其難得的是生活簡約,不慕虛榮,是一個典型的讀書人。  一天,齊宣王在宮中召見他。宣王說:「顏斶你過來!」顏斶沒有理他。停了一停,他也模仿著宣王的口氣說道:「大王你過來!」  齊宣王聽了很不舒服。當時,左右的大臣就質問他:「大王是一國的國君,而你顏斶不過是一個人...
舉一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