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8779 ms
共 8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古巴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六二年蘇聯在古巴建立飛彈基地,幾乎造成美蘇的衝突,其後蘇聯屈服,將飛彈撤走的事件。
|
外部事件模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能處理外事件的軟體程式;用來檢測電源故障、判斷中斷優先級、啟動與暫停處理機等事件。
|
有關事件的晤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事件的晤談是指諾威克(Joseph.D.Novak)及葛文(D.Bob Gowin)發展的一套利用概念圖和V型圖進行的晤談方法,以評估學生的科學概念的學習。在此種方法中,晤談的任務即為事件,晤談的記錄則依設定的事件及提出的問題而決定。
有關事件的晤談是以奧斯貝(David P.Ausubel)的學習認知理論及葛文的認識論(Epistemology)為基礎,並沿用葛文的知識V型圖的表徵型式,記錄學生的認知結構。奧斯貝及葛文都強調概念間聯結的型態,認為知識內容的結構是影響學生詮釋經驗及事件的首要因子。而奧斯貝學習理論的主要主張是,認知結構是影響學生同化新知識的最重要因素,奧斯... |
重要事件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要事件模式是那德勒(L. Nadler)所提出的課程設計模式,將學程設計的邏輯步驟視為重要事件,因此設計者在計畫訓練學程時,必須保證所有重要事件都出現。這些重要事件總共包含八個事件,在設計訓練學程時均應出現,而且每個重要事件必須進行評鑑,以獲得回饋。此八個事件包括:(1)確認組織需求;(2)指明工作表現;(3)確認學習需求;(4)確定目標;(5)建立科目;(6)選擇教學策略;(7)取得教學資源;(8)實施訓練。
那德勒的重要事件模式,是由組織的需求出發,指明理想的工作表現,再經由學習需求的確認以建立目標、課程及選擇教學資源與策略,再實施訓練,同時每個事件都必須經過評鑑與修正... |
林爽文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乾隆47年(1782年),彰化發生漳泉械鬥。彰化知縣嚴辦大里杙(今臺中縣大里市)會黨,官兵查辦中勒索百姓,致民怨四起,眾推林爽文對抗官府。
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等人起義,攻下彰化縣城,建年號「順天」,後臺灣南部天地會領袖莊大田率眾響應。隔年,南北義軍號稱十萬,控制廣大西部地區。清立即派福康安、海蘭察調兵鎮壓,費時一年二個月平定。
林爽文失敗後被捕遭清政府於北京審訊判決凌遲處死。清皇乾隆為了「嘉」獎諸羅義民「義」舉,而將諸羅改名「嘉義」。
|
異常事件的示警通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正在發生或已發生異常事件具有潛在的危險性,或者顯示電廠的安全受到威脅時,即向政府有關單位發出示警通知。
核能電廠應立即任報政府有關單位,增加緊急應變值班人員,研判情勢並採取應變行動,事件結束後應以口頭摘要報告各有關單位,且在24小時之內提出書面報告,若事件演變趨向惡劣,則進入其他的事故等級。政府有關單位在接到請求時得支援消防和警力並待命直到電廠口頭呈報事件已結束。若事件演變趨向惡劣,則進入其他的事故等。 異常事件的示警通知,其目的為發出預警通知以便採取必要的措施,提供事件的真象,測驗廠外通訊系統。在這一類的異常事件並不會有放射性物質外洩。單一機組可能發生的頻度... |
分配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電腦在處理資料過程中,關於分配記憶體或是各種資源的處理事件。
|
事件變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程式語言PL/I中,一種具有事件屬性的變數。它可以和事件組合,其值可表示事件動作是否完成及完成的狀態。
|
能貯存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貯存事件係指一事件在其中由一游離粒子或一羣聯合(associated)的游離粒子將能量付與在一特定體積內的物質。
註:聯合是指一粒子和(或)其二次粒子,例如α粒子和(或)其δ射線。 |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三月,日本藉口琉球難民為臺灣牡丹社生番殺害,出兵犯臺,占據琅𤩝(今屏東縣恆春鎮),清廷派員與之交涉,時經半載,方於是年九月簽定中日北京臺事專約三條,而使日軍撤退,史稱為「牡丹社事件」。也稱為「琅𤩝事件」。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