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28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同天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共戴天」之典源,提供參考。 ◎1《禮記.曲禮上》父之讎1>,弗與共戴天2>;兄弟之讎3>,不反兵4>;交遊之讎5>,不同國。 〔注解〕 (1) 父之讎:殺父的仇敵。讎,音ㄔㄡˊ,通「仇」,仇敵。 (2) 弗與共戴天:不與之共存於世。戴天,指立於天地間。戴,頂著。 (3) 兄弟之讎:殺害兄弟的仇敵。 (4) 不反兵:不用返家取兵器。反,通「返」。 (5) 交遊之讎:殺害朋友的仇敵。 ◎2《禮記.檀弓上》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漫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便、貿然。《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漫然視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敵,敗壞彞倫,滅絕天理,真狗彘之所不為也。」
同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詩經.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比喻一致對付仇敵。《資治通鑑.卷六八.漢紀六十.獻帝建安二十四年》:「魯肅嘗勸孫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仇,不可失也。」
以血償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仇敵的血來償還血債。比喻採取激烈的手段報復。如:「數十年來的國仇家恨,固然令人切齒拊膺,但是以血償血,冤冤相報,畢竟不合中庸之道。」也作「以血洗血」。
艱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艱難危險。如:「國家處境艱危,大家必須同仇敵愾,共渡難關。」
不共天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共戴天」之典源,提供參考。 ◎1《禮記.曲禮上》父之讎1>,弗與共戴天2>;兄弟之讎3>,不反兵4>;交遊之讎5>,不同國。 〔注解〕 (1) 父之讎:殺父的仇敵。讎,音ㄔㄡˊ,通「仇」,仇敵。 (2) 弗與共戴天:不與之共存於世。戴天,指立於天地間。戴,頂著。 (3) 兄弟之讎:殺害兄弟的仇敵。 (4) 不反兵:不用返家取兵器。反,通「返」。 (5) 交遊之讎:殺害朋友的仇敵。 ◎2《禮記.檀弓上》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構怨連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結怨而交戰。《周書.卷三九.杜杲傳》:「比為疆埸之事,遂為仇敵,構怨連兵,略無寧歲。」
嫉惡若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憎恨邪惡的人或事如同仇敵一般。「仇」文獻異文作「讎」。《三國演義》第二三回:「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嫉惡若讎。」也作「嫉惡如仇」。
薄海同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薄海,到達海邊,指海內各地。薄海同仇指全海內之人皆以為仇敵。比喻激憤到極點。如:「看到敵人令人髮指的暴行後,激起了大家薄海同仇的憤慨心理。」《臺灣外紀》卷四:「況闖賊為仇明朝,未曾得罪於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共伸大義。」
避色如避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躲避女色如逃避仇敵一般。《事林廣記.前集.卷九.人事類.警世格言.飬生警語》:「避色如避讎,避風如避箭。莫喫空心茶,莫餐申後飯。」《西遊記》第二○回:「哥啊,你不曾聞得『避色如避讎,避風如避箭』哩!我們躲一躲,也不虧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