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behavioral school theory) 定義行為學派學習理論者主要依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假設,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者Watson所創立,他不主張採用內省的歷程來研究意識,因為內省法是主觀而不可靠的工具,意識也是無法觀察和紀錄的,他認為要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研究的主題須是能可靠測量的,因此他強調行為才是研究的主題,因其能被直接處理,而心理事件無法直接處理,所以應予忽略。行為學派學習理論者認為「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環境刺激之下所產生的適當連結反應行為。行為主義從人類單純的行為可觀察...
生涯類型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理論基本原則2 主要假設2.1 實際型(Realistic type)2.2 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2.3 藝術型(Artistic type)2.4 社會型(Social type)2.5 企業型(Enterprising type)2.6 傳統型(Conventional type)3 衍生假設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理論基本原則何倫Holland(1985)提出:1.選擇一種職業,是一種人格表現。2.職業興趣既...
管窺蠡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武帝時,有個名叫東方朔的年輕人。為人詼諧幽默,性格豪邁,對事直言不諱,武帝非常喜歡他。他對自己有很高的期許,認為讀聖賢書,應被重用而對國家有所貢獻。於是上書皇帝,陳述自己對國家政事的意見,但卻沒有受到重視,因而寫下〈答客難〉。文中假設客人問他,既然自己博學又機智,為何不能像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有那樣崇高的地位?他回答時代不同了,彼一時,此一時也。戰國時代各國競爭激烈,讀書人可憑本事施展抱負。但現在漢朝統一天下,有固定的人事體系,有志之士不一定能受到重用。更何況自己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意思是說自己眼界狹小,見識短淺,能力纖弱,哪有資格表達意見呢?東方朔以反話的方式,抒發自己的不...
n在討論近側發展區間的「一般性詮釋」時(Chaiklin,2003,p. 41),認為這些詮釋由三個假設所組成 - 首先是普遍性假設---近側發展區間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其次是協助假設---和Palincsar的討論相似,近側發展區間理論被重組為「假設學習需要更有能力他人的涉入」;最後是潛力
相關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擇、設計與程序、資料之分析與解釋。 問題選擇相關研究用以決定一系列變項之關係或考驗有關期望之關係的假設;所涉及之變項係依演繹或歸納之法則而得。易言之,有待研究之關係可能依據理論而得或衍自經驗。 樣本與工具之選擇相關研究通常採用可被接受之抽樣方法,選取所需樣本,一般認為可被接受的最小樣本為30個。針對待研究變項,選擇或發展有效的、可信的測量工具,所得之量數至為重要且可靠。因蒐集之資料若不適當,所得相關系數便無法代表準確之關係程度。 設計與程序基本之相關設計並不複雜;從樣本的各成員中取得之兩種或多種分數,其中一種分數為一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使、假設。唐.元稹〈遣病〉詩:「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設身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設自己處在與他人同樣的情況,指為別人著想。《蕩寇志》第四九回:「恐老父臺設身處地,亦當怒髮沖冠。」《文明小史》第一七回:「你設身處地,只怕除掉銀錢之外,也沒有第二個退兵的妙策。」
進而增加社交技巧。缺乏自我肯定容易使人感到在家庭、工作場合、學校中的人際互動困難。自我肯定訓練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的權利。 自我肯定訓練之目標1. 提升自我的行為資料庫:當人們有更多的行為選擇時,他們能在特定的情況下,從資料庫中選擇要表現何種行為,決定是否要做自我肯定。個案能夠用新的社會技巧來替換掉適應不良的社交反應。2. 學會表達自我的方式:當人們學會表達自我的方式,便可以藉此敏銳地反應出對他人的感受與權利。 自我肯定訓練之適合對象1. 難以表達憤怒與煩躁的人2. 不太會拒絕的人3. 過度禮貌,容易被佔便宜的...
實驗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驗研究法是唯一能真正考驗有關因-果關係之假設的方法,也是解決教育上理論的與實際的問題,以及推動教育成為一門科學的最有效途徑。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至少操縱一個自變項,控制其他有關變項以及觀察一個或多個變項的結果。自變項也稱實驗變項(experimental variable)、因(cause)或處理(treatment),是足以造成差異的活動或特徵。依變項也稱標準變項(criterion variable)、果(effect)或後測(posttest),是研究的結果,是因操縱自變項而造成團體之變化或差異,因其”依賴”自變...
期望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目錄1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2 期望理論的假設3 期望理論的主要構念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是由佛倫(Vroom, 1964)所提出,認為對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都有其信念及預想,然而人們複雜的的行為與周遭環境,使得他們在同一時刻下,所想望的事物可能不只一項。因此,人們在決定對於其想望事物是否要採取行動時,會先分析行動後可能產生的結果及帶來的價值,如果覺得預期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