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0.21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批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是非的判斷。哲學上有二義:一為對一種學說基本假設正確與否的判斷。二為對我們認識能力所能達到界限的判斷。
事後回溯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傳播之報導(mass communication)。目錄1 研究步驟2 =確認研究問題2.1 確立假設2.2 選取比較組2.3 控制無關變項2.4 蒐集與分析資料2.5 發現的詮釋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研究步驟事後回溯研究雖然無法操縱自變項和不可能隨機分派受試者於各組,但有好幾個程序可用來設計,以增進控制和限制似乎合理之競爭性假設。 =確認研究問題事後回溯之首要步驟,在於確認包含依變項可能之原因在內的研究問題。對可能原因之選擇,是根據以前研究,...
啟發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教學方法。主要採取認知論所強調的歸納式思考模式。在教學歷程中,先讓學生了解學習目標與問題情境;然後經由討論、假設、比較、探索、試驗等活動,主動尋求結果或答案;最後再按預定目標對結果予以評價。在此歷程中,教師僅只是資源供應者,並不直接提供答案。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科學與非科學的方法,然而在科學哲學與一般哲學領域內,仍有爭議。學院派心理學通常僅區分出「理論」與「假設」,前者過於抽像無法證明其存偽,後者雖源自理論,卻可能經研究予以驗證。行為主義、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及認知心理學均視精神分析為偽科學,而予以拒斥。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堅持精神分析看待人的觀點,既苛刻也不正確。心理學其他學派則建構心理治療的替代方法,其中包含了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
發現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林怡綺,2007) 教學歷程教師建構適宜的教學情境。呈現教學主題。引導發現的方法或活動。學生提出假設。小組討論或探究活動。發現原理原則。回饋、討論或驗證。 教學原則必須選擇適當的使用時機。在輕鬆自由的氣氛下進行。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易於「發現」知識。提出特定問題(如具爭議性的問題)供學生討論。討論方式不拘,若時間充裕可分組討論,並讓其報告發現結果,且將結論寫在黑板上加以評論;若時間有限則可運用全班討論的方式。教師可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應鼓勵學生自己探索及解決問題。 優點與限制(引自陳嘉陽,2012)優點學生...
演繹推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演繹推理1.1 三段論法演繹推理1.2 假設演繹推理1.3 備註 演繹推理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簡稱演繹(deduction),係根據已知事實或假設條件推演出結論的推理方式。基於此義,演繹推理分為三段論法演繹推理與假設演繹推理兩種方式。 三段論法演繹推理三段論法演繹推理(syllogistic-deductive reasoning)是典型...
助人三階段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三階段模式的簡介2 三階段模式的假設3 三階段模式的意涵3.1 探索階段3.2 洞察階段3.3 行動階段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三階段模式的簡介助人三階段模式是Clara E. Hil從相關研究中發展出來的跨治療學派的助人模式與技巧。此模式以實務、理論、研究為基礎,涵蓋個人情感、認知、行為上的改變歷程。此模式包含三個階段:探索、洞察、行動階段。 三階段模式的假設1.決定論基因決定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各種能力;環境的正向或負向因子可以協助或阻礙潛...
功能性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2.確認可預測或在行為發生前會立即出現的變項。3.確認行為發生後立即出現的變項(後果)。4.發展假設。5.蒐集觀察資料以支持假設。6.發展一個介入計畫。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功能性評量、前因、行為、後果英文關鍵字: Functional Assessment、antecedent、behavior、consequences 參考資料: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66,華書局有限公司。
驅力減低說亦稱驅力減弱理論。驅力(drive)是一種假設的能量來源,由人類的基本需要組成。當個體內缺乏某種需求或不滿足,所形成之不愉快的緊張狀態累積至一定程度,驅力會導致個體採取相應行動,降低或消除體內的緊張。1943年美國行為主義學派心理學家霍爾(Hull)提出驅力理論(Drive theory)解釋個體行為動機,主要原理為均衡作用,他主張個體有保持內在狀態平衡不變的傾向,若體內偏離平衡狀態時,個體產生之不舒服的緊張狀態(驅力),引發個體作出利於體內狀態趨於平衡之行為,解除不舒服的緊張狀態,維持身體恆定。大部分人類行為...
瑞吉歐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探索主題。發展中的方案往往因孩子的興趣而延伸到不可預知的方向,孩子藉由探討逐步印證他們對主題的一些假設。再者,老師鼓勵孩子用不同方式,像是繪圖、雕刻、扮演、堆積木、拼貼畫及黏土等等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另外,師生的討論、對話是課程方案發展的方式,教師藉由提出開放式的問題來刺激孩子思考,並衍生出更多的想法,延伸課程方案的發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