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6.82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上行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實例6 參考資料 解釋指在下位者效法在上位者的喜好、作為。今則用以比喻領導者的政策及所作所為都足以影響其他的人,大家都跟著效法。 出處(1)周禮天官太宰疏:「上行之,下效之。」(2)唐玄宗鶺鴒頌:「上之所教,下之所效。」(3)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現在幾個月下來,居然上行下效,草偃風行,兄弟心上甚是高興。」 故事春秋時代,齊景公很喜歡人家奉承他,可日子久了,那些奉承話也都聽膩了,就覺得竟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絕不會是他毫無過失,這現象值得檢討。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後,一...
喧賓奪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勢強大的賓客,占了主人的地位。或比喻外來的、次要的事物占據或勝過原有主要事物的地位。[例]他在聽眾席上大發議論,喧賓奪主,引起其他人的側目。
個案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案研究是為了決定導致個人、團體、或機構之狀態或行為之因素,或諸多因素之間的關係,而對此研究對象做深入探究。個案研究在教育研究上,有一段漫長之歷史,但也普遍應用於其他領域之研究,例如醫學、臨床心理學及個別差異之研究等等,並不限於研究別團體及其成員之行為特徵。個案研究較多用於檢核研究當時事件,但期間有關之行為無法予以操縱,因此個案研究有時需借重與歷史研究相同之蒐集資料技術,此外個案研究另需運用兩種於歷史研究所無法之蒐集資料方法,即直接觀察與有系統之訪問。目錄1 特徵2 目標3 研究設計3.1 設計形式3.2 設計要素4 研...
凱勒(J._Keller)ARCS動機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和信心去處理它」最後你得到了「完成後成就感的滿足」 ARCS模式的特色注意動機、情意的激發它能配合其他的教學理論或教學設計步驟合併運用它不僅著眼於教學效果的提升,還特別重視學習的趣味性,藉著一連串的策略,強化維持學習者的興趣,以達到學習效果的目的。促進一個成功、有趣的學習活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例如、教材本身便是很大的關鍵。Keller在ARCS模式的發展過程中,認為不僅教師應了解並使用這些策略,有主張教學設計過程中即應考慮這些因素,而發展、製作能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學習動機的教材。
見異思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三心二意,心猿意馬反義: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始終不渝,專心致志辨似: 「見異思遷」及「心猿意馬」都有意志不定的意思。 「見異思遷」側重於受其他事物影響;「心猿意馬」則是側重於心意反覆不定。 見異思遷 心猿意馬 辨似例句 ○ ㄨ 他有~的毛病,經常被新鮮事物所迷惑。 ㄨ ○ 男女朋友,用情須專一,不能~,見一個愛一個。
先入為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最早聽見的說法當做是正確的,而不願做任何的改變。語本《漢書.卷四五.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表示最早聽到的話容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主觀觀念,而難以接受其他說法。《文明小史》第二九回:「盧主事這般拘執,便有他同寅一個韓主事異常開通,卻已在堂官面前先入為主,極力贊說這改法律之舉是好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具黏性的東西附著在其他物體上。[例]褲子上黏了一塊口香糖。
舉一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指列舉一例而能曉喻其他各事。宋.朱熹〈答胡伯逢書〉:「則夫告往知來,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者皆適,所以重得罪於聖人矣。」
呆若木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再問,他又說:「還是不行!牠的氣勢還太旺盛。」終於在十天後,齊王再問時,他說:「可以了!牠現在對於其他同伴的鳴叫毫無反應,沈穩的態度使牠外表看來像是隻木製的雞,可說是已具備了完善的戰鬥力。我想別的雞只要看到牠的樣子,一定不敢應戰,轉身就跑。」後來,這隻雞果然百戰百勝。莊子的這則故事裡,其實是以那隻看似「木雞」的鬥雞來比喻人學養高深,態度穩重,從而故有「木雞養到」之語。但後人又取「木雞」不動的停滯模樣形容失神的樣子,後來「呆若木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愚笨或受驚嚇而發愣的樣子。
分道揚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市長怎麼可以這樣和我對抗呢?」元志反駁說:「我是國都所在的洛陽市長,洛陽城裡每個人都歸我管,哪有比照其他地方官,讓中央官員先走的道理?」孝文帝聽了很無奈,也不去評斷誰是誰非,就笑著說:「好啦!好啦!你們別吵!洛陽是我的地方,我說了就算,把路分成兩半,你們兩人以後各走各的就好啦!」元志和李彪兩人聽到皇上這麼說後,就拿著尺到外面,量了道路的寬度,然後分成兩半,各走自己的那一半。後來「分道揚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