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置若罔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言辯護,甚至火上加油,向皇帝暗示郭正域可能涉案。神宗聽了大怒,下令將郭正域關起來,並免去他的官職。其他大臣見他命將不保,趕緊去向沈一貫說情,沈一貫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機。經歷了這場事,郭正域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身邊的許多人卻受到牽連,自己也被罷官還籍,最後死於家鄉。朱國幀在他的書中提到這件事,認為沈一貫只因宿怨,對不利於郭正域的密報「置若罔聞」,不加理會,甚至利用情勢順水推舟,讓這件事擴大,連累許多無辜的人。後來「置若罔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雖有耳聞,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加理會。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的主流,也成為所有文字的主流,後世新增的文字,幾乎全是形聲的天下,漢字的結構,已完全成熟,無須採用其他的方法了。」(p.4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1996: 151):『最早的形聲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組成,而是通過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產生的。就是在形聲字大量出現之後,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組成形聲字,如清末以來為了翻譯西洋自然科學,特別是化學上的某些專門名詞,而造「鋅」、「鐳」、鈾』等形字的情況,仍是不多見的。』劉學倫《許說轉注、假借和同源字的關係》(中極學刊.第四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
作壁上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壁上觀」原作「從壁上觀」。秦朝皇帝專制獨裁,統治殘暴,為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與痛苦,因此到了秦朝末年,秦二世在位時,六國的遺民紛紛起兵抗暴,自立為王。有一次秦國將領章邯率兵攻打趙王歇,趙軍大敗,趙王和大將們都逃到了鉅鹿。章邯則繼續派王離、涉閒包圍鉅鹿,緊追不捨。楚國和其他的諸侯國也都紛紛出兵援救趙國。此時楚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范增和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但宋義和項羽在作戰的策略上卻有著很大的歧見,宋義認為先觀望秦、趙二國的相鬥,再視結果決定作戰的方式;項羽則認為秦國如果攻占了趙國,勢力會更加強大,屆時再出兵可能就會吃敗仗。項羽因此誅殺了卿子冠軍,這在楚國造成了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其他的。如:「餘念」、「餘事」。
不二法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不二門注音︰ㄅㄨˋ ㄦˋ ㄇㄣˊ漢語拼音︰bù èr mén釋義︰猶「不二法門」。見「不二法門」條。 01.宋.陳師道〈次韻蘇公謁告〉詩三首之三:「更無人問維摩詰,始是東坡不二門。」 02.元.方回〈贈刊工程禮〉詩:「鏤金鐫石切瑤琨,深入詩家不二門。」 參考詞語︰法無二門注音︰ㄈㄚˇ ㄨˊ ㄦˋ ㄇㄣˊ漢語拼音︰fǎ wú èr mén釋義︰指沒有其他的方法或途徑。見「不二法門」條。 01.元.王惲〈上世祖皇帝論政事書〉:「迄今條格通行,議擬參而用之,與百姓更始,如是則法無二門,輕重適當。」
目瞪口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kāi釋義︰猶「目瞪口呆」。見「目瞪口呆」條。 01.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五.劉暉吉女戲》:「其他如舞燈:十數人手攜一燈,忽隱忽現,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 參考詞語︰口呆目瞪注音︰ㄎㄡˇ ㄉㄞ ㄇㄨˋ ㄉㄥˋ漢語拼音︰kǒu dāi mù dèng釋義︰即「目瞪口呆」。見「目瞪口呆」條。 01.《海上花列傳.第六○回》:「鶴汀著了急,口呆目瞪,不知所為。」
知己知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己知彼。」此處是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的意思。演變到後來,「知己知彼」的使用範圍已經從軍事擴充到其他方面,如外交、商場上的競爭等,能夠「知己知彼」,才能在重要的關鍵做出正確的決策。
僧多粥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釋義2 二、出處3 三、例句4 四、相似相反詞4.1 四、1相似詞4.2 四、2相反詞 一、釋義由多人分取不足額的差事或利益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夠分配。在一間大寺廟裡忽然有成千的僧侶正要進寺廟吃齋拜佛,後來伙頭僧因為錯估了人數加之前化緣和其他寺廟的僧侶競爭所以得來的米也不購,所以造成外來大部分僧侶不高興轉而還俗當普通人去努力種田。比喻同一樣的職業人數太多,供不應求 ,造成市場飽和...自然能要這樣的職業的公司自然少了很多。 二、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二回:“師爺的席面是看得見...
抱薪救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魏策三》記載:戰國時期,七雄各自稱霸一方。後秦孝公因重用商鞅,變法圖治,國勢轉為強大。秦王一直想將其他六國併吞,統一天下,所以不斷地向各國出兵征伐。魏國在華陽之戰被秦軍打敗,魏國派段干子為代表,打算割地與秦國講和。但是孫臣認為不妥,對魏王說:「那些臣子慫恿您割地給秦國,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討好秦國,不要入侵魏國。但這個作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慾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秦國,最後終於還是被秦國併吞了。後來「抱薪救...
狼狽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趕緊爬到草堆上。其中有兩隻狼就鑽進了一個洞穴中,背出一隻老狼來,老狼來到草堆下,用嘴拔除草堆上的草,其他的狼看了,也跟著學牠的動作去拔草,眼看著草堆就要垮下來了,正巧遇到一群獵人經過這裡,把這個人救了出來。事後這些人一起挖掘這個洞穴,在裡面抓到了一百多隻的狼,就將牠們殺死,而大家都懷疑那隻老狼可能就是狽。後來「狼狽為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互相勾結做壞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