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2.14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畫餅充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畫餅充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畫餅,畫成的餅。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價值。根據《三國志》記載,三國魏盧毓為人正直不阿,敢於上諫直言,頗得魏明帝賞識,任命為吏部尚書,擔任推舉人才的工作。魏明帝向來厭惡那些聲名顯揚,卻無才學的人,這時剛好中書郎一職出缺,於是下詔要求盧毓推舉人才時要注重真才實學,不要選那些徒具名聲的人,否則便像在地上畫餅一般,只能看而不能吃。後來「畫餅充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徒具虛名而無益於實際。亦用來比喻徒事空想無益於事。
兼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方面同時照顧到。清.崑岡《大清會典事例.卷二三.吏部.官制》:「因念陝甘總督所轄既廣,勢難兼顧,是以准議將陝甘總督改為甘肅總督。」
處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處罰、懲治。《儒林外史》第三九回:「現今內裡傳出信來,務必要找尋屍首。若是尋不著,將來不知是個怎麼樣的處分。」《紅樓夢》第一○○回:「家人奉命,趕到京中回明了王夫人,便在吏部打聽得賈政並無處分。」
與世浮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世俗的眼光或潮流而行。形容沒有己見,隨波逐流。南朝梁.張纘〈讓吏部尚書表〉:「樂彥輔雍容自守,當時恨其寡譽;山巨源意存賞拔,不免與世浮沉。」《聊齋志異.卷三.商三官》:「然三官之為人,即蕭蕭易水,亦將羞而不流,況碌碌與世浮沉者耶!」也作「與時浮沉」、「與世沉浮」。
世說新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夠使其身價百倍。此外,許多當時有名的人物也都十分擅長品評人物,如竹林七賢中的山濤,其後更任負責選材之吏部尚書一職。 內容與評價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等名。在其社會環境背景下,內容不外乎記載漢末至東晉之遺聞軼事。又共分為三十六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等等,長度都在幾百字到短短幾行不等。其貢獻有二,其一為幫助我們了解魏晉時期士人之活動、清談風氣的人物品評標準等材料;在文學上,其用字精簡且生動,在魏晉時期流行的筆記小說中,為志人小說中最為後人所讚譽。(註1) 注者劉孝標,生...
俊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才智出眾的人。《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
2.容貌秀美。如:「丰姿俊秀」。
精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精心選擇。《南史.卷六一.陳慶之傳》:「陳天康中,徐陵為吏部尚書,精簡人物,縉紳之士皆嚮慕焉。」
快刀斷亂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快刀斬亂麻」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吳.謝承《後漢書》(據《太平御覽.卷二一五.職官部一三.吏部侍郎》引)1>方儲為郎中,章帝使文郎居左,武郎居右,儲正位中。曰:「臣文武兼備,在所施用。」上嘉其才,以繁亂絲付儲2>使理,儲拔佩刀而斷之,曰:「反經任勢,臨事宜然。」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 (2) 儲:方儲,字聖公,東漢丹陽歙人,生卒年不詳。習《易》,精通圖讖,擅長天文。章帝時任郎中。〔參考資料〕 《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高祖嘗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高祖是之。
慧中秀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8∼824,字退之,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儒闢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稱為昌黎韓愈。卒諡文,宋代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為「韓昌黎」。門人編次其詩文為《昌黎先生集》。 (2) 曲眉:彎曲的眉毛。 (3) 豐頰:豐潤的面頰。 (4) 清聲:清脆的聲音。 (5) 便體:輕盈的體態。 (6) 秀外:外表美麗。 (7) 惠中:內在聰慧。惠,通「慧」。
七上八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權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運使,改知江寧府,徙知許州、河陽、徐州。哲宗嗣立,召除秘書少監兼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元祐四年,拜中書侍郎。卒諡獻簡。 (2) 貢父:劉攽(西元1023∼1089),北宋臨江人,字貢父,號公非,劉敞弟。仁宗慶曆六年進士。歷州縣官二十年,入為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神宗熙寧初同知太常禮院,以反對新法出知曹州。哲宗元祐中召拜中書舍人。博覽群書,精於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治漢史部分。 (3) 臺章:臺,對人尊稱的敬辭。章,寫文章。 (4) 三平二滿:平平淡淡、過得去。此為自謙,指文章普普通通。 (5) 熟視:細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