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聚精會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賤困苦。然而,一旦遇到聖明的君主,謀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規諫的言詞受到重視,忠君之心能夠彰顯,得以擔任官職且施展抱負。所以天下太平,君主聖明,賢能的人才自然聚集,眾人心神聚合,會集大家的智慧,互相勉勵、配合,更能顯現出各自的長處。後來原文中的「聚精會神」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集中。
十惡不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卷七○.雍正六年六月》:「夫大、小官職皆國家名器所關。假冒之人,欺君罔上,盜竊名器,其罪較十惡不赦者,亦不為輕,理應不准援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借指官印或官職。宋.蘇軾〈景純見和復次韻贈之〉詩二首之一:「解組歸來道益光,坐看百物自炎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免掉舊官職,任命新官職。《文選.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洗馬。」《三國演義》第一回:「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都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舊時稱以金錢買得官職。如:「捐官」。《紅樓夢》第一三回:「賈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說要與賈蓉捐個前程的話。」
連篇累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隋書.卷六六.李諤列傳》載,李諤是隋代著名的文人,十分受到隋文帝的重用,被授與治書侍御史的官職,又被封為南和伯。他為人正直,通達時務,很受眾人的推崇。他的學問和口才都很好,對任何時事不滿就寫文章上書皇帝,表達自己的意見,文帝幾乎都會接納。李諤看到當時人所寫的文章,多半承襲六朝的風格,詞藻雖華麗,但內容卻十分空洞。於是上書皇帝,說明這種情況的嚴重性,古時候風行教化,人人知書達禮,寫的文章都能表達美德與大道。但是到了後來,禮教漸漸衰落,為文不再注重道理,只知計較字詞的運用,內容也不外乎是形容風花雪月。李諤認為這種風氣對社會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應該立即矯正。文中用「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
困獸猶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國家的忠誠衛士,怎能殺他呢?他的戰敗,就如同日蝕月蝕般,哪裡會損害他的光明?」景公於是讓荀林父恢復官職。典源又見《左傳.定公四年》。內容則是表述吳、楚二國對峙於柏舉,吳國的夫㮣王進攻楚軍,大敗楚軍。繼續追趕楚軍至清發時,打算再發動攻擊。夫㮣王認為受困的野獸尚且還要搏鬥,何況是人?如果楚軍覺悟既然不能免於死而一起奮戰,屆時必然會打敗吳國。因此,不妨讓先渡河的人感覺可以逃脫,跟隨在後面的人因羨慕他們,也會沒有了鬥志,所以要等楚軍渡河至一半時,才發動攻擊。果然,又再次打敗了楚軍。此處《左傳》原文也用到「困獸猶鬥」一語。後來「困獸猶鬥」被用來比喻身處絕境,仍然奮力抵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忘恩負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下來使長安的治安改善許多。但後來他的好友楊惲因觸怒宣帝被判死刑,與楊惲交好的人幾乎全受牽連,被免去官職,只有張敞因為受到宣帝賞識,一直未受處分,安然在位。有一天,張敞派一名叫絮舜的捕官去辦案,絮舜心想張敞遲早會受到連累被免官,竟然不肯聽命,還在上班時間私自回家休息。有人勸他不要這樣,他居然說:「我已為張公盡了不少力,他現在只剩五日京兆可當了,為何還要幫他辦事?」這些話傳到張敞的耳朵裡,立刻將絮舜逮捕入獄,並判他死刑。行刑後,絮舜的家屬上告張敞審判不公,以小罪妄殺人命。一向欣賞張敞的宣帝將他從輕發落,免去官職,貶為庶人。幾個月後,京師的治安又再度變壞,冀州也有盜賊為亂。宣帝想起張敞在任時的功績...
以身試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尊》載,漢代王尊,是位廉潔奉公、處事嚴明、不畏豪強的官吏。在他小時候父母親過世後,就跟著伯、叔父,以幫人牧羊維生。他十分好學,牧羊之餘,熟讀史書,日後也因此而有機會擔任官職。元帝時,他被擢升為安定太守,一上任就發出公告給所屬縣衙,告誡官吏要以身作則,當人民的表率,革除貪婪鄙陋的惡習,明察謹慎的盡守職責,不要無視法律尊嚴,而親身去試探。後來「以身試法」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無視於法律的制裁而故意犯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