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開誠布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宰相以其開誠布公之歲月,弊弊焉於調遣科降之間。」也作「推誠布公」。
置若罔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願替他出言辯護,甚至火上加油,向皇帝暗示郭正域可能涉案。神宗聽了大怒,下令將郭正域關起來,並免去他的官職。其他大臣見他命將不保,趕緊去向沈一貫說情,沈一貫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機。經歷了這場事,郭正域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身邊的許多人卻受到牽連,自己也被罷官還籍,最後死於家鄉。朱國幀在他的書中提到這件事,認為沈一貫只因宿怨,對不利於郭正域的密報「置若罔聞」,不加理會,甚至利用情勢順水推舟,讓這件事擴大,連累許多無辜的人。後來「置若罔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雖有耳聞,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加理會。
終南捷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終南山距離唐代京都長安很近,常有朝中顯要入山尋幽訪勝或是燒香拜佛,隱居在此的居士因此頗有入朝為官的機緣,所以終南山一直被當成尋求官職的捷徑。盧藏用就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他在舉進士第後,並未得到重用,所以就隱居在終南山,後來果然被召入宮中任職,從此一帆風順,屢獲升遷。當時有位道士司馬承禎,他生性淡泊,不求仕宦,一直隱居在天臺山中,因德高望重,數次被皇上召進朝廷問道。睿宗時,司馬承禎又被請入宮中,當他再度要求歸返天臺山時,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您要隱居,那裡就是個好地方,何必捨近求遠呢!」司馬承禎知道盧藏用的過去,於是回答:「依我看,那裡應該是求官的捷徑吧!」盧藏用聽出他話中的譏刺意味,不由得感...
喋喋不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喋喋不休」之「喋喋」見於《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張釋之,字季,西漢南陽堵陽人。任職廷尉時,執法公允,認為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都應共同遵守的。當他還在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時,有一天伴隨文帝去虎圈巡視。文帝因為管理虎圈的嗇夫流利的答出了禽獸名稱和正確數量,於是下詔要升虎圈嗇夫的官。張釋之過了好一會才上前問文帝:「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這兩個人如何?」文帝回答:「都是言行仁厚的人。」張釋之又說:「絳侯和東陽侯兩人向來言行仁厚,但也曾經因為不善於言辭,在討論事情時說不出話,哪像這個嗇夫話多又辯才敏捷,能言善道。況且在秦朝就曾任用掌案牘的書吏,官吏們爭著以極快速、苛刻、細察來比較高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官職、職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晉.桓溫〈上疏廢殷浩〉:「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職次。」
怨聲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吏沒有適當的標準。 (3) 紛然:雜亂的樣子。 (4) 日有遷拜:指不斷獲得升遷的機會。拜,任命官職。 (5) 滯涸窮路:指沒有獲得賞識而陷入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部門或官職。《續漢書志.第二六.百官志三》:「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文明小史》第七回:「現在的人,都把知府看得是個閑曹。」
東山再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晉朝人謝安退職隱居東山,後來又再度入朝擔任要職。#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後用「東山再起」比喻官員退隱後,再度出任官職。亦用於比喻失敗後重新崛起。 △「捲土重來」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02.明.徐元《八義記.第一五齣》:「今夕拜告神祗,願滿朝文武,各依官職,讒言不入,軍民路無拾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只要留有青山,便能植樹而有柴可燒。比喻只要根本的東西還在,不怕將來沒有作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也作「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