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五十步笑百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孟子和梁惠王談話中所舉的例子。孟子以兩名士兵在前線作戰時退卻,其中一人跑了五十步,另一人跑了一百步,前者就譏笑後者不中用。其實兩個人都是退卻,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後比喻自己和別人犯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些,可是卻譏笑別人。南朝梁.釋僧祐《弘明集.何承天答宗居士書》:「豈獨愛欲未除,宿緣是畏,唯見其有,豈復是過,以此嗤齊侯,猶五十步笑百步耳。」
身無長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包跪而泣曰:『乞人身無長物,祇囊中數十青蚨耳。』」
膽顫心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希望世尊能夠改派別人去。」原文的「膽戰心驚」就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後來「心驚膽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如《西遊記》第一○回:「龍王見說,心驚膽戰,毛骨悚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喧擾。宋.黃庭堅〈平陰張澄居士隱處〉詩三首之一:「市聲鏖午枕,常以此心觀。」
千里鵝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陽修(西元1007∼1072),字永叔,晚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宋廬陵人。工詩、詞、散文,所作文章,為世所重,是當時文壇領袖。有一次歐陽修收到朋友梅聖俞送來的一包銀杏,便寫了一首詩答謝他。詩中用千里迢迢送來一根鵝毛做為比喻,表示銀杏雖然不是多麼珍貴的禮物,但因為是朋友的一片心意,所以彌足珍貴。又由此發出感慨︰卑微的禮物雖然會因為致贈者的心意而顯得貴重;賢人卻沒有因為他的才能而得到重視,反而被輕視捨棄。後來「千里鵝毛」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禮物雖輕但情意深重。在明朝徐渭所著的《路史》中,另外記載了一個跟「千里鵝毛」有關的故事。傳說在唐朝的時候,雲南的藩屬進貢了一隻天鵝,護送天鵝...
胸無點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中:「鄉曲塾師,儘有胸無點墨,識字甚寡,茫然於訓詁句讀,而踞坐皋比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情況、境遇。如:「晚景淒涼」。宋.蘇軾〈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詩:「解襟顧景各箕踞,擊劍賡歌幾舉觥。」《紅樓夢》第四六回:「率性把方才鳳姐過去回來所有的形景言詞、始末原由,告訴與他。」
兩小無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李白詩歌取材廣泛,想像豐富,多用誇飾的手法、生動的比喻,來抒發其思想感情。他擅長寫七言古詩和絕句,賀知章見其文,曾稱讚他為「謫仙人」,所以李白又被譽為「詩仙」。李白的作品中,有一首〈長干行〉,是藉著一個年輕商婦的情感為題材的抒情敘事詩。詩中以女子自述的方式,寫出了自童年、成婚到別離相思的過程及對夫婿的深情,全詩充滿了溫柔深厚而又熾熱奔放的情感。其中「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是敘述二人天真無邪的童年生活,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親密友誼,可看出她和丈夫從小深厚的感情基礎。...
風雨飄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 yáo釋義︰「飄颻」同「飄搖」。「風雨飄颻」即「風雨飄搖」。見「風雨飄搖」條。 01.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卷中.麗品》:「壬寅仲冬便道過訪,雖座上客滿,不異曩時,而風雨飄颻,漸覺朱顏非昔矣。」 參考詞語︰漂搖風雨注音︰ㄆ|ㄠ |ㄠˊ ㄈㄥ ㄩˇ漢語拼音︰piāo yáo fēng yǔ釋義︰「漂搖」同「飄搖」。「漂搖風雨」即「風雨飄搖」。見「風雨飄搖」條。 01.清.顧炎武〈與楊雪臣〉:「惟念昔歲孤生,漂搖風雨,今茲親串,崛起雲霄。」
牛刀小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試」條。 01.宋.陳造〈雪夜與師是棋再次前韻〉詩:「令尹活人手,小試牛刀割。」 02.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又嘉禾沈書森觀察,攝婁東篆時,置文社,撰楹聯云:『簿書錢穀之餘,小試牛刀,敢謂愛民如子弟;里塾黨庠而外,別開馬帳,相期華國在文章。』」 參考詞語︰小試割雞注音︰ㄒ|ㄠˇ ㄕˋ ㄍㄜ ㄐ|漢語拼音︰xiǎo shì gē jī釋義︰猶「牛刀小試」。見「牛刀小試」條。 01.明.海瑞〈復王七峰瓊山知縣書〉:「執事滿懷經濟,小試割雞,顧此僻邑,何幸!何幸!」6d>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