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6.26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嚶鳴求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後用以比喻尋求志趣相投的朋友。
趙明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 与李清照结婚后, 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录后序》) 。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从大观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 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同類相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參見「同氣相求」條。《史記.卷六一.伯夷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同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思想或志趣相合。《文選.謝靈運.七星瀨詩》:「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卻是有幾個同調的人,將來到省,可以同先生相會。」
蜚流之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挾武庚叛亂,後為周公所平。 「流言」一語亦見於《禮記.儒行》,裡頭描述士人之間的交往,有共同的志趣,相處起來很快樂,即使很久沒有見面,對彼此的信任也不會受到謠言的破壞,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此處的「流言」亦是謠言的意思。 「蜚語」則是出自《鶡冠子.武靈王》,趙武靈王是一位有為的國君,他曾經教導人民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優點,來強大自己的國力。有一次他問龐煥說:「我曾經聽飛語流傳說:『百戰而能得勝,不是最好的;不戰而能得勝,才是最好的。』不知道你有什麼看法呢?」這裡的「飛語」指的是沒有根據的言論,同「蜚語」。後來這兩個典源合成「流言蜚語」,指製造不實的傳言,用來詆毀他人。後泛指謠言。
退居幕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明顯處遷移到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他曾經是名歌星,後來為了志趣而退居幕後,從事音樂創作。」
道不相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指思想志趣不相同,無法一起討論或共事。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八.內閣》:「疏詆新鄭最醜,二公道不相謀,相去亦三十餘年。」
合得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情、志趣相投,相處融洽。如:「同事們都挺合得來的,所以工作很愉快。」
足蹈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手舞足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朝廷樂章,分為風、雅、頌三大類。今日留傳的《詩經》序文,有大序、小序之分,大序置於十五國風之前,論述詩歌的產生、功能及體制等;小序則置於各詩篇首,說明各詩的主旨及背景。大序說:詩,是志趣的表現。當心中的志趣用語言抒發出來,便成為詩。但如果內心情感激動到用語言表達還覺得不足時,就會發出嘆息的聲音;當發出嘆息聲仍覺不足時,便會以吟詠的方式來抒發;以吟詠的方式猶感不足時,便會不知不覺地揮手舉足,舞動跳躍起來。後來「手舞足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亦用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志同氣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四:「逢原每不樂補之所為,而墨花實不逮,唯長於平遠,遇志同氣合者始為作之。」也作「道合志同」。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