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滑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詼諧有趣的言語、動作。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讔》:「是以子長編史,列傳滑稽,以其辭雖傾回,意歸義正也。」今或讀為ㄏㄨㄚˊ ㄐㄧ huá jī。
百折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性疾4>華尚朴,有百折不撓5>、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經藝傳記,周覽博涉;瑰琦在前,靡所不識。當世是以服重器6>,歸高名,州郡交請,待以訪斷。 〔注解〕 (1) 岐嶷︰形容小孩才智出眾、聰明特異。嶷,音ㄋ|ˋ。 (2) 總角:比喻童年。舊時未成年男女,編紮頭髮,形如兩角,稱為「總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 (3) 初紳:剛任官職。紳,古代官員束在腰間的大帶。 (4) 疾:厭惡。 (5) 百折不撓:《藝文類聚》引作「有折而不撓」。 (6) 重器:國家的寶器。在此借指可貴的人才。
食古不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閻爾梅〈破山和尚語錄序〉(據《白耷山人文集.卷上》引)是以善知識之示人也,欲其要言不煩也,而又欲其無漏;欲其匪夷所思也,而又欲其近情;欲其無之非是也,而又欲其當機;欲其玅理現前也,而又欲其不測1>。親切則恐其不文也;艱深則恐其不入也;痛快恐其不蘊藉2>也;依違3>恐其不創獲也;驚人恐其不根4>也;援古5>恐其食生不化也;駢麗6>恐其不虛微也。今試取破山之《語錄》讀之,數者曾有一於此乎?典謨雅頌,當時無慮數千萬帙,今之所存僅尼父既刪之後數卷耳。 〔注解〕 (1) 不測:不能預料。 (2) 蘊藉:含蓄不外露。 (3) 依違:順從或違背,猶疑不能作決斷。 (4) 不根:沒有根據。 (...
不脛而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脛,小腿。不脛而走指不用腿也能去,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四.白香山詩》:「是以不脛而走,傳遍天下。」也作「無脛而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濃、厚。如:「口味重」、「顏色重」。《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凡食無彊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
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福、善。如:「福祿」、「嘉祿」。《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十》:「是以神民俱順,而山川納祿。」
胸有成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同(西元1018∼1079),字與可,北宋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東)人。擅長詩文書畫,以畫竹及山水聞名。和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感情深厚的好朋友。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七日,蘇軾曝晒書畫時,找到了文與可贈送給他的〈篔簹谷偃竹圖〉。因為當時文與可已經過世,睹物思人,於是以此畫為篇名,寫下〈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文中敘述文與可畫竹的理論和對文與可的懷念。文與可十分喜愛竹子,所以在窗前種了一大片竹子,無論晴雨寒暑,都仔細觀察竹子的生長情形和姿態變化。文與可曾告訴蘇軾說:「畫竹之前,胸中必須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然後心手相應,如此才能將竹子生動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段文字成為古代重要的繪畫理論。後來「胸...
浮光掠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滄浪云:「不落言筌,不涉理路。」按:此二言似是而非,惑人為最。夫迷悟相覺,則假言以為筌;邪正相背,斯循理而得路。迷者既覺,則向來之言還歸無言;邪者既返,則向來之路未嘗涉路,是以經教紛紜,實無一法可說也。此在教家已自如此,若教外別傳則絕塵而奔,誠非凡情淺見所測,吾不敢言也。至於詩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但其言微,不與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者乎?詩者,諷刺之言也,憑理而發,怨誹者不亂,好色者不淫,故曰:「思無邪!」但其理元或在文外,與尋常文筆言理者不同,安得不涉理路乎?滄浪1>論詩,止是浮光略影2>,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故云:「盛唐之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寡廉鮮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2>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3>,身死無名4>,謚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5>,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6>不謹也;寡廉鮮7>恥,而俗不長厚也。其被8>刑戮,不亦宜乎! 〔注解〕 (1) 檄: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文書。音ㄒ|ˊ。 (2) 幣役:幣帛之役。 (3) 抵誅:當誅。 (4) 身死無名:死了以後沒有好的名聲。 (5) 度量相越:氣度才量的相差。相越,相差。 (6) 子弟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