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猛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聲唱,勇猛前進。形容情緒激昂,勇往直前。如:「經過教練的鼓舞後,大家一掃落後的陰霾,重新提起精神,高猛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船夫行船時所唱的。元.薩都剌〈江浦夜泊〉詩:「棹未斷西風起,兩岸菰蒲雜雨聲。」清.魏源〈武夷九曲〉詩五首之一:「尚訝棹聞,那有市聲起?」也稱為「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聲唱。宋.王令〈野步〉詩:「喧嘲忽無次,唱仍相詠。」《西遊記》第一回:「忽聞得林深之處,有人言語,急忙趨步,穿入林中,側耳而聽,原來是唱之聲。」
藝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古典音樂中典雅而具藝術性的曲形式,有別於民及一般流行的通俗曲。由舒伯特確立其形式,詞多半為浪漫短詩,以獨唱及鋼琴伴奏為主,舒曼、布拉姆斯、胡果.沃爾夫繼承之。art song、Lied {Ger.}中譯名。
舞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跳舞的場所。泛指尋歡作樂的地方,多指妓院。唐.黃滔〈館娃宮賦〉:「舞榭臺,朝為宮而暮為沼。」《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管絃動處,是誰家舞榭臺?語笑喧時,斜側傍春樓夏閣。」也作「臺舞榭」、「樓舞館」、「舞榭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唱界。如:「她是當今壇最有名的手。」也作「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哀悼死者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袁山松出遊,每好令左右作挽。」也作「輓」。
匝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奏樂聲充滿各處。《文明小史》第一九回:「此時四馬路上,正是笙匝地,鑼鼓喧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以腳踏地為節奏。原為漢、唐時的風俗性舞,參與者連臂以腳踏地而。臺灣高山族同胞尚存有此種舞形式。唐.李白〈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聲。」也作「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嗓子,也指唱的聲音。《老殘遊記》第二回:「忽羯鼓一聲,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