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34.3814 ms
共 13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玄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北方的神,即今道教所奉祀的真武大帝,宋代因避諱改玄為真。又因其居北方,北方屬水,故一說為水神。《後漢書.卷二二.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唐.章懷太子.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
武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用拳腳、兵器等攻擊和防禦的技術。如長拳、太極拳、劍術、刀術、槍術、棍術等。南朝宋.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
|
玄武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火山噴出的超基性火山岩。主要由鈣質斜長石、斜輝石類的礦物所組成。質地堅硬細緻,通常不含石英,可作建材。顏色有暗灰、暗綠、褐色或紅色。
|
武道(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道是與文道相對的概念;在中國古代的書籍中,已有「文武二道」的名詞,也有「忠孝兩全,文武兩道」的用語,於此我們可隱約了解武道有別於文道。而武道的意義,在日本的中世和近代期,更被加入倫理觀念,使之具備特殊意義。
在日本江戶時期,有一名叫大道寺友山的人寫了一本[武道初心集],這可能是第一次使用武道名稱的書。其後,武道這名詞之使用,幾乎和「武士道」是同義語,而武道也就成為代表武士階級日常生活的行動規範,以及約束他們對生死態度的準繩。 明治政府以後,因為走向歐化政策,有一段時間對本土武術較為忽視。但經過日本的西南戰爭和中日戰爭等兩大戰後,對劍術和柔道的軍事效用重新給予評... |
文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文才與武藝。《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朱雲》:「平陵朱雲,兼資文武,忠正有智略。」《新唐書.卷九八.列傳.王珪》:「兼資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靖。」
2.文臣和武將。《三國演義》第四回:「九月朔,請帝陞嘉德殿,大會文武。」《西遊記》第一二回:「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
3.文德教化和武備防禦。《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列傳.序》:「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
4.周文王與武王的合稱。《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唐.白居易〈新樂府.八駿圖〉:「周從后稷至文武,積德累功世勤苦。」
|
武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兵力。《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夫全趙之時,武力鼎士。」
2.全副武裝的精銳士兵。《戰國策.魏策一》:「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千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
3.勇力。《孔子家語.卷九.本姓解》:「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北史.卷四五.李元護傳》:「身長八尺,洛廔髯,少有武力。」
|
武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勇武的人。《詩經.周南.兔罝》:「糾糾武夫,公侯干城。」
2.軍人。《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冑武夫。」《三國演義》第七六回:「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
3.碔砆。像玉的石頭。《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五伯比於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
|
窮兵極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藝文類聚.卷一二.帝王部二.漢武帝引荀悅.漢紀曰》:「奢侈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矣!」也作「黷武窮兵」、「窮兵黷武」。
|
武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武力征服人的功績。《詩經.豳風.七月》:「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
2.武術。唐.張鷟《游仙窟》:「張郎才器,乃是曹植天然。今見武功,又復子南夫也。」也作「武工」。
4.山名。位於武功縣南一百里,縣因山而得名。
|
武城弦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的學生子游出任武城邑令,用禮樂教化百姓。孔子到武城,聽到武城一片弦樂歌聲,便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回答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孔子即向同行弟子表示子游的話是對的,自己剛才不過是說笑罷了。典出《論語.陽貨》。後以武城弦歌表示為政者重視禮樂教化,為政得法。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