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60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武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兵力。《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夫全趙之時,武力鼎士。」
2.全副武裝的精銳士兵。《戰國策.魏策一》:「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千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
3.勇力。《孔子家語.卷九.本姓解》:「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北史.卷四五.李元護傳》:「身長八尺,洛廔髯,少有武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與軍事、戰鬥有關的。與「文」相對。[例]武器、武士、武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和動物體內筋肉運動所產生的效能。如:「力氣」、「力量」、「體力」、「臂力」、「腕力」、「力不從心」、「力能扛鼎」。
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作用。如:「動力」、「抗力」、「向心力」、「離心力」、「地心引力」。
泛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功能或作用。如:「火力」、「水力」、「風力」、「浮力」、「說服力」、「吸引力」、「生產力」、「勞動力」。
才能、能力。如:「實力」、「智力」、「理解力」、「量力而為」。
權勢。如:「權力」、「勢力」。
盡力、拚力的。如:「力戰」、「力爭上游」、「力求上進」、「據理力爭」。
以力氣供人使役的人。如:「苦力」。
四面楚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項羽已戰到兵盡糧絕,情勢危急萬狀,但劉邦為戒懼這位力能拔山舉鼎,不可一世英雄的聲勢,仍不敢貿然以武力相加。後來聽從了張良的計策,改用了一種別開生面的戰術—四面楚歌來制服他。   由是,劉邦乃命令全體士兵,用荊楚(今湖北湖南)的方音反覆在楚軍的四周吹唱一支民歌,以表示漢軍完全占領了楚的土地。不想這方法果然收到了很大的功效。   一天,項羽夜起巡視,忽聞漢軍方面響起了一片歌聲。歌作楚音,詞調幽怨,一陣唱完,又是一陣。項羽聽後,不覺勾起了無限幽思,似是思鄉,又似傷別,感慨不已。他心裡想:「難道漢軍已完全得到楚的地方了?不然...
垂涎三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垂涎」就是流口水,「三尺」形容口水之長。考其典源,「垂涎」一語見於漢代賈誼的《新書》。賈誼是文學家兼政論家,受到漢文帝的賞識。他在《新書.卷四.匈奴》這篇文章中陳述,不動用武力就能讓匈奴臣服的方法。那就是讓前來拜訪的匈奴使者,如果願意歸降漢朝的,就在眾人聚集的宴會中賜給各式各樣、沒吃過的美食,讓其他一起來的人看到了,回國後就會流著口水貪饞地告訴其他國人,只要歸降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後來「垂涎三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貪饞。亦用來比喻看見別人的東西極想據為己有。另外在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九.弔贊箴戒.三戒.臨江之麋》:「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
窮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相近辭4 相反辭5 例句6 修辭7 參考資料 解釋用盡全部的兵力,武力,任意的發動戰爭。窮,竭盡。 黷,貪,濫用。 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窮兵黷武,動費萬計。」 相近辭 好戰成性 好戰嗜殺 窮兵極武 相反辭 偃武修文 解甲釋兵 偃旗息鼓 例句 在二戰時期的德國,為了吞併其他國家,不惜窮兵黷武,任意引發戰爭。 修辭 對偶 參考資料 多功能成語彙編 泰宇出版公司 p47實用成語辭典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p58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言語怒叱、武力逼迫,使人害怕。如:「恐嚇」、「威嚇」、「嚇阻」。《莊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文選.鮑照.蕪城賦》:「飢鷹厲吻,寒鴟嚇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超越。《孔子家語.卷九.本姓解》:「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聊齋志異.卷七.青蛾》:「遺生最幼,聰惠絕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
赤子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西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門人,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傳有《孟子》七篇。他曾經到齊、宋、滕、魏等國游說,一度擔任齊宣王的客卿,最後以所說不合王意而不見用。他主張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等論說,以期說服諸侯,停止武力兼併。晚年與萬章等門人集儒家論述著書立說以終,學說對後世影響甚大,被認為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典源所錄是孟子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品德修養良好的人,不會失去他做赤子時的一片純真、善良之心。「赤子之心」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純潔、善良的心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