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覆水難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經潑出去的水很難收回。典源一說為姜太公妻馬氏因不堪貧而求去,直到姜太公富貴又來求合,太公取水潑地,叫她取回。事見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八.心堅穿石覆水難收》;一說為漢朱買臣未當官時,家貧賣柴度日,其妻求去,後得官,卻求復婚,朱潑一盆水,如他收得回來,才允婚。但典故來源不明,而後人多據此傳說編為戲劇和小說。後比喻離異的夫妻很難再復合或既定的事實很難再改變。宋.張孝祥〈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詞:「念璧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也作「反水不收」、「水覆難收」。
腳踏實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馬光是宋朝重要的史學家。宋英宗時,他與范祖禹、劉攽、劉恕等人奉命編撰《資治通鑑》,由他主編。編寫這部史書時,司馬光每天凌晨就開始工作,直到半夜才休息,絲毫不敢懈怠。為了怕睡得太久,耽誤了工作,還特地製作了一個「警枕」,好讓自己睡得不安穩而警醒。而司馬光對於書稿的要求更是嚴格,他先廣泛的收集資料,然後串連、剪裁,加以潤色,反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例如其中唐代部分的稿子,原有六百多卷,等到最後定稿時只剩下八十卷,可見其要求之精簡。等到編成後,全書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全都用正楷工整地寫好,一筆不苟。這種認真踏實的治學態度,受到了當時人們的讚賞。宋神宗更為這本史書取名為《資治通鑑》,表示這部史書能作為...
塑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舉例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塑造一詞,在行為取向的學習理論中,係指學習一個新技能或新行為時,只要學生更接近終點行為,就給予增強,直到最後學會了一個新技能或新行為。這種教學法就叫塑造。例如,在教導兒童繫鞋帶時,我們不應只是對他們說明如何繫鞋帶,然後等他們能夠自己完成整個動作時才給予增強。我們倒是應該這樣:在他們打好第一個結時,就給予增強;然後在能打環圈時,才增強他們。依此類推,直到他們能夠完成整個繫鞋帶的動作。像這樣,我們增強朝向...
水泄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水泄不通」。見「水泄不通」條。 01.《初刻拍案驚奇.卷八》:「無數糧船,阻塞住河路,自青年舖直到靈口,水洩不通。」 02.《東周列國志.第六七回》:「各姓分守城門,以拒慶封,防止嚴密,水洩不通。」 參考詞語︰水息不通注音︰ㄕㄨㄟˇ ㄒ|ˊ ㄅㄨˋ ㄊㄨㄥ漢語拼音︰shuǐ xí bù tōng釋義︰猶「水泄不通」。見「水泄不通」條。 01.《西遊記.第七七回》:「只見那過去、未來、見在的三尊佛像與五百阿羅漢、三千揭諦神,佈散左右,把那三個妖王圍住,水息不通。」
東山再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人謝安性情恬淡,不喜歡作官,所以辭了官職,帶著家人隱居在東山。朝廷屢次要他再度出仕,他都加以婉拒。直到後來,才接受桓溫的召請,出任為司馬,掌理軍政。出發上任時,許多官員在新亭為他送行,中丞高靈喝了幾杯酒後,開玩笑地對謝安說:「你之前隱居在東山,屢次不肯應召出仕,大家都說:『安石(謝安字安石)不肯出來當官,怎麼對得起天下蒼生呢?』今天你終於肯出來了,天下蒼生又怎麼對得起你呢?」謝安聽了,只是微笑不語。謝安此次再度任職,為朝廷立了不少功勞,官至宰相。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東山再起」,用來比喻官員退隱後,再度出任官職。亦用於比喻失敗後重新崛起。
兩小無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董以寧〈鷓鴶天.兩小無猜直到今〉詞:「兩小無猜直到今,丙寅鵲腦慣同斟。鴛鴦向午常交頸,荳蔻多時始見心。」
通宵達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宵達旦」就是一整夜直到天亮。《北齊書》中記載了文宣帝高洋的事蹟:北齊文宣帝高洋,是高歡的兒子。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在北魏朝中擔任大丞相,獨攬大權。北魏孝武帝因為不甘受高歡控制,逃出了洛陽,投奔鎮守關中的將領宇文泰。高歡因此另立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後來宇文泰殺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都於長安,史稱西魏。原本統一的北方,至此分裂為西魏、東魏二國。東魏在高歡死後,大權落在其子高洋手中,後來高洋廢帝自立,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文宣帝年輕時,氣度恢宏,性情果斷,外柔而內剛。在位初期,留心國事,勵精圖治,改定律令,提倡儒學,重用漢人,使魏晉以來的刑律削繁就簡。在對外用兵方面,連連征戰勝利,威振戎夏...
形單影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單影隻」指身形和影子都是單獨一個,也就是孤孤單單一個人的意思,見於唐代文人韓愈的〈祭十二郎文〉。韓愈兩歲時,父母便相繼過逝,他依靠著哥哥韓會過活。十一歲時,韓會因病而死,其他兩個哥哥也早亡,於是韓家後代就剩韓愈與韓會留下的子嗣十二郎。韓愈與姪子十二郎年齡相近,感情很好,一直到韓愈十九歲前往京城時,兩人才分離。而分開後的十年間,他們只見了幾次面。正當韓愈思鄉情切,打算歸返與十二郎相聚時,卻傳來他的死訊。韓愈得知消息,悲痛萬分,於是寫下這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一字一淚,至今讀之仍是教人鼻酸。其中一段寫到兩人在世上的孤苦無依,文云:「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
目不識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風,便毀壞安祿山的墳墓,此舉更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迄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今、直到現在。[例]自從去年與他匆匆見過一面後,迄今了無音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