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3.75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美濃風光(劉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描繪美濃鎮純樸的家居生活 ,人物從不同的方向來往於畫面 。澄朗的晴空,普照全街,色彩 的節奏感流過一堵堵明亮的壁面與紅色的斜簷,帶動整個畫面。 題材樸素簡單,然而全幅畫面所表現內在的生命力與莊重感,這才是畫家關心的重點。
著紅衣的小女兒(劉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時畫家的小女兒順華約二十三歲,已打扮得出成熟小婦人的模樣。她的頭略側仰,發亮的眼神與藍色大帽子的波浪狀輪廓線,表現出她對未來活潑的期望。背景淡褐色大塊平刷,明亮而流暢,配合熱情而端莊的紅色洋裝打扮。
劉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啟,1910 年出生於台南縣柳營鄉的第一世家中,父親為聲望卓著的仕紳。十三歲時父親即過世。劉啟上公學校時受到美術老師陳庚金的賞識,引發他學習繪畫的興趣。畢業後赴日就學,期間利用課餘勤力學畫,1928 年考入東京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   自日本文化學院畢業後,返台曾在日日新報社舉行首次個展。隨後與楊三郎同船赴歐。歐洲的藝術氣氛與大師作品都讓劉啟沈醉,更激發出他的雄心,孜孜不息於繪事,繪畫更融成他生命的一部分。   1935 年左右,劉啟重返東京,並在日本結婚。台灣光復後攜眷回到台南故鄉定居。劉啟由於看到當時台灣南部的文化氣氛過於冷清,於是組成「高雄美術研究會」,並對台灣的美術教育、美術風氣推動給予熱誠的關心與贊助,使沈寂的南台灣畫壇有一塊豐美的水草地,而劉啟也逐漸成為南台灣畫壇的靈魂人物。   劉啟溫和善解人意的個性都表現在畫面上對周遭人物、環境濃鬱的感情中。從早年對愛妻細膩的讚美、鄉里農婦的勞動歌頌,到戰後遍訪群山,探索台灣山脈的精神與豔陽的風采,處處皆可見其以台灣為立足點,拓展出深入而開闊的視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吉凶、善惡的徵兆。《戰國策.楚策四》:「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祅乎?』」《史記.卷二四.樂書》:「疾疢不作,而無祅。」也作「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善惡的徵兆。《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世俗稱之。」也作「祅」。
2.妖異與禎的徵兆。《淮南子.繆稱》:「國有妖,不勝善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慎用刑罰。《書經.呂刑》:「有邦有土,告爾刑。」
風慶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風和吉慶的雲,皆為瑞之兆。《三國演義》第八○回:「近有風慶雲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黃氣數十丈,沖霄而起。」
金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232~1303)字吉父,號仁山,元蘭谿人。畢生窮究義理之學,晚年講學於麗澤書院,為一代名儒,卒賜諡文安,學者稱仁山先生。著有大學義疏,通鑑前編、尚書表註、仁山文集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吉兆。《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然而天地未應而美莫至者,何也?」《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列傳上.則天武皇后》:「新豐有山因震突出,太后以為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位於花蓮縣中部橫貫公路上,峭壁懸崖風景秀麗,是觀光遊覽勝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