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憤世嫉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後來「憤世嫉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痛恨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潛移默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潛移默化」原作「潛移暗化」。北齊時,顏之推寫了一本家訓,教導子孫做人處世的道理。其中有一部分寫到,人在年輕之時,性格未定,時常有樣學樣,如果多和賢德的人在一起,性格思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們的影響,可以養成良好的品德。就像在蘭室待久了,身上也會有蘭花的香氣;在魚市中待久了,身上則會有魚腥味一樣。所以自古以來,君子都很慎重地選擇朋友。孔子也曾說:「不要去結交道德修養不如自己的人。」和比自己更有品德的人交往,才能自然而然地受到他們的影響。後來「潛移默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潛移暗化」演變而出,形容人的思想、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
咫尺天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揚雄〈長楊賦〉:「且盲者不見咫尺,而離婁燭千里之隅。」已可見到「咫尺」一詞,用來形容距離很近。宮詞,是指專詠宮中瑣事的詩。唐代李中詩:「門鎖簾垂月影斜,翠華咫尺隔天涯。」意思是美人獨自在門戶深鎖簾幕垂下的房裡,望著窗外西斜的月亮,心想皇帝明明就在不遠的宮殿裡,卻見不到面,感覺好像相隔得很遙遠。後來「咫尺天涯」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相距雖近,卻有如相隔天涯一般,無緣相見。
恬不知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恬不知恥」原作「恬然不恥」。唐馮贄作的《雲仙雜記》,雜載古今逸事。書中記載一個叫做倪芳的人,他的個性不受拘束又特別古怪。平常喜歡喝酒,喝了酒後行為常瘋瘋癲癲,怪裡怪氣,並作一些怪異的舉動,一點也不覺得可恥。有一天,他喝完酒後,把《毛詩》這本書卷了卷,再沾上油當作蠟燭。他點著這個蠟燭,拿著它到外面遊盪了一夜。後來「恬不知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有過錯卻安然不以為恥。
門庭若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門庭如市注音︰ㄇㄣˊ ㄊ|ㄥˊ ㄖㄨˊ ㄕˋ漢語拼音︰mén tíng rú shì釋義︰即「門庭若市」。見「門庭若市」條。 01.晉.袁宏《後漢紀.卷八.光武帝紀》:「廣通賓客,門庭如市。」 02.《中國現在記.第七回》:「這個差使卻與洋務局不同了,凡有一切想差使想缺的,無不是這裡頭想法子。真正是門庭如市,有求必應,因此撫臺更把畢珠看得十分倚重。」 03.《掃迷帚.第一三回》:「旁邊觀看的人,都稱此女為仙姑,說治病如何靈驗,因而門庭如市,獲利無算。」 參考詞語︰門前如市注音︰ㄇㄣˊ ㄑ|ㄢˊ ㄖㄨˊ ㄕˋ漢語拼音︰mén qián rú shì釋義︰猶「門庭若市」。見「門庭若...
道貌岸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貌岸然」原作「道貌凜然」。「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陀欲派一名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的外表和情態,形容他的容貌莊嚴肅穆,胸懷坦蕩,心地光明,遠望就像鶴立雞群似的,近觀有如龍來洞口,光彩射人。後來「道貌岸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本義外,也作諷刺用法,用來形容外表故作正經,心中其實不是如此。
星羅棋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星羅棋布」原作「星羅雲布」。指群星和雲朵羅列在空中,棋子分布在滿棋盤上,不但數量繁多,而且範圍廣大,都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羅列繁密,分布廣泛,錯落有致。如班固在〈兩都賦〉中,描寫當時皇帝出外游獵的壯觀景象,形容山野之上設置著罘(ㄈㄨˊ)網,「列卒周匝,星羅雲布」,便是指士卒眾多,有如天空中的群星和雲朵。後來「星羅棋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布列繁密,如星星、棋子般的分布於天空或棋盤上。出現「星羅棋布」的書證如北魏.無名氏〈中岳嵩陽寺碑〉:「塔殿宮堂,星羅棋布。」
不屈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像美好的言辭。所以即使珉有鮮艷的花紋,也比不上玉石的潔白明亮。這便是君子重視玉石的原因啊!」後來這裡的「折而不橈」演變成「不屈不撓」這句成語,用來指意志堅毅不肯屈服。
前倨後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策》原文對蘇秦嫂嫂的描述是「何前倨而後卑」,《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作「何前倨而後恭」,後來就從這裡演變出「前倨後恭」的成語,用來比喻待人勢利,態度轉變迅速。
劍拔弩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見董忠已死,劉歆、王涉也只有自殺,這場密謀已久的兵變也就這麼失敗了。後來「劍拔弩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 + 南朝梁.袁昂在《古今書評》一書中,評論許多書法家的筆法。其中韋誕是三國魏著名的書法家和製墨家。他寫的「章草」已臻成熟,有草聖之稱。袁昂認為韋誕的筆法:「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意思就是說韋誕的書法,就像龍盤繞著,虎振奮欲起,筆力雄健。像劍已拔出,弓已張開,筆勢豪放。後來「劍拔弩張」被用來形容書法筆力雄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