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87.77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雪泥鴻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是蘇軾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詩。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借宿在一所寺廟內,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蘇軾在詩中寫著:人生的遭遇,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是那麼偶然,鴻雁飛走後,沒有人知道牠的去向。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仕途不順,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不由得感慨萬千。後來「雪泥鴻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槁木死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槁木,乾枯的木頭。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卻形體,追求清虛寂靜的境界。據《莊子.齊物論》所載,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嗎?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聞無見。」
披荊斬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荊棘」來比喻當時情勢的紛亂,而馮異則是為他「披荊棘」,平定亂事的功臣。後來「披荊斬棘」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克服困難,掃除障礙。
趨炎附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沈生於極端重視門第的晉朝,年輕時雖然很有文采,但出身寒門,還是無法打入上流社會,於是他寫了篇〈釋時論〉,以抒發鬱鬱不得志的心情。其中提到:在溫暖地方的人,都是喜歡熱的人。但能夠知道冶煉金屬的方法,只有掌爐漆炭的人。就像想要打入上流社會,出身是很重要的。出身卑賤的人,常常被人汙辱;出身尊貴的人,卻常得到榮耀。肉食的有錢人不斷出入於華廈,粗茶淡飯的窮人只能往來於田野。講求名利的人,向有勢力的人逢迎諂媚;而講求名聲的,卻因為錢財,而原形畢露。實在是很令人感嘆。後來「趨炎附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依附權勢。
不學無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適當的方法處理事情,所以隱瞞妻子的陰謀,並立了女兒為后,終於導致滅門的結局。「不學無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以指不知研習經典,並從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以致行為處事有所偏頗或錯誤;後則泛指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
投桃報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他李子,這是很合理的。如果有人說小羊的頭上生了角,那就是在欺騙人了。」後來「投桃報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朋友間友好往來或相互贈答。
孤芳自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沈約的行誼。〈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的這段文字,似可做為最好的註解。後來「孤芳自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絡繹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次派使者、太醫提供方藥或看病。其中也用這種說法表示使者、太醫往來頻繁,連續不斷。後來「絡繹不絕」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續不斷的樣子。至於「絡繹」一詞也出現得相當早,《文選.馬融.長笛賦》:「繁縟絡繹,范蔡之說也。」李善注:「辭旨繁縟,又相連續也。」後世成語則以「絡繹不絕」為主形,馬字邊的「駱驛」遂罕見。如《隋書.卷四一.高熲列傳》:「其夫人賀拔氏寢疾,中使顧問,絡繹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招呼聲,用來引起對方的注意。如:「喂!小王。」、「喂!請你等一下。」
沐猴而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西楚霸王項羽率兵進入秦國首都咸陽後,屠殺城裡的百姓,殺害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並且放火燒掉宮殿,然後帶著到處搜括而來的財貨、珍寶和婦女要回故鄉去。這時有人跟項羽建議:「關中這個地方,山河四面圍繞,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豐饒,首都建在這裡可以稱霸中原。」項羽看到秦宮殿都已經燒毀,心裡又想念故鄉,就回答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誰看得到?」那個人就背地裡對人說:「聽說項羽這個人,就像個性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沒有遠見成不了大事,現在看來果然是真的。」結果話傳到項羽的耳裡,就把那個人捉來烹煮。後來「沐猴而冠」被用來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