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52 ms
共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切骨銘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骨銘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
打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毆打責罵。如:「教育小孩若能多以鼓勵代替打罵,相信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儒林外史》第八回:「我每常見這些教書的先生也不見有甚麼學問,一味妝模做樣,動不動就是打罵。」
|
榜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鞭打扑擊。《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并,五毒備至。」也作「榜笞」、「榜箠」。
|
懲噎廢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因噎廢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呂氏春秋》一書為戰國時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各記所聞論述而成,種種異說雜陳於書中,為雜家之祖。〈蕩兵〉一篇主要論述用兵的重要,為辯駁墨家非攻之說而作。作者認為,父母若從不鞭打小孩,便無法禁止孩子的叛逆頑劣;國家若沒有刑罰,便無法禁止人民的相互衝突;天子若不行誅伐,便無法禁止諸侯之間的的暴力相向。所以一些必要的懲罰不應該廢除,只是在運用時必須有技巧。在用兵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聖明君王應擁有可除暴安良的軍隊,而非不需要軍隊。假使有人在吃飯時噎死,就禁止天下人飲食;有人在乘船時溺死,就禁止天下人乘船;都是很荒謬的事!那麼,有人因為曾有君王用兵喪失國家,就想...
|
鞭石成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始皇想要造一座橋,以過海觀看日出處。當時有神人以鞭打石頭入海相助,石頭皆流血。見《藝文類聚.卷七九.靈異部下.神》。後形容造橋有如神助或成橋的神奇。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也作「秦王構石」。
|
鞭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習俗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縣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豐收。唐.元稹〈生春詩〉二○首之七:「鞭牛縣門外,爭土蓋蠶叢。」也稱為「鞭春」、「打春」。
|
楚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鞭打、杖打。《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夫為夫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楚撻既行,何義之存。」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爾。」
|
撻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鞭打的刑罰。唐.元稹〈旱災自咎貽七縣宰〉詩:「誅求與撻伐,無乃不逡巡。」
|
直言厲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有什麼好謝罪的呢?」這件事讓地方父老稱頌不已。劉寬當官後,對待下屬也相當寬容。如有犯錯,也只用草鞭打,目的只是在處罰,而不傷人,有好的績業也歸功於下屬。出巡地方時,常與當地文人討論經義,與地方父老閒話家常,並訓勉少年做人處事的道理,使地方人士都受到他的影響而感化。由於他這種寬厚穩重的性格,使他即使面對急迫的事,也都不會因慌張而大聲說話。《後漢書》裡用「未嘗疾言遽色」來表示劉寬,處事一直相當穩重。後來「疾言厲色」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言語急迫,神色嚴厲,形容人發怒的樣子。
|
笞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鞭打斥罵。《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傳》:「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