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疾聲遽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有什麼好謝罪的呢?」這件事讓地方父老稱頌不已。劉寬當官後,對待下屬也相當寬容。如有犯錯,也只用草鞭打,目的只是在處罰,而不傷人,有好的績業也歸功於下屬。出巡地方時,常與當地文人討論經義,與地方父老閒話家常,並訓勉少年做人處事的道理,使地方人士都受到他的影響而感化。由於他這種寬厚穩重的性格,使他即使面對急迫的事,也都不會因慌張而大聲說話。《後漢書》裡用「未嘗疾言遽色」來表示劉寬,處事一直相當穩重。後來「疾言厲色」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言語急迫,神色嚴厲,形容人發怒的樣子。
耕牛為主遭鞭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耕牛為救主人逃離虎口,用角將熟睡的牧童驚醒,牧童不察,反以杖鞭打其牛。後引申為恩遭仇報。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一折:「不索你狠,更怕我荒,你道是先打後商量,做了個耕牛為主遭鞭杖。」
麻姑搔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漢孝桓帝時,麻姑降蔡經家,蔡經見其鳥爪,默念可用來搔背癢,而遭鞭打。見晉.葛洪《神仙傳.卷七.麻姑》。
泣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韓伯俞因過而受母鞭打,卻因感到母親年老力衰,鞭打無力而哭泣。見漢.劉向《說苑.卷三.建本》。後以泣杖指孝子。五代南漢.梁嵩〈代母作倚門望子賦〉:「憶昔伯俞之志,寧無泣杖之心。」
張儀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儀與楚相飲酒,後楚相遺失璧玉,懷疑張儀所偷,因而鞭打他數百次,仍不承認,後釋回。其妻笑以學遊說遂招此禍。張儀卻問他舌頭是否仍在?蓋舌頭仍在即可繼續遊說。見《史記.卷七○.張儀傳》。後以張儀舌指雖未發跡,但仍有發展的潛能。五代.劉兼〈自遣〉詩:「家人莫問張儀舌,國士須知豫讓心。」
打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習俗於立春日,州縣官府以鞭打春牛迎春,祈求豐收。宋.洪适〈南歌子.閏歲饒光景〉詞:「閏歲饒光景,中旬始打春。」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也稱為「鞭春」、「鞭牛」。
騙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吹牛誇口,逞能賣乖。元.無名氏《鞭打單雄信》:「著我掠陣,我便跟的老單去,若著我廝殺,其實不敢騙嘴,一定送了這條性命。」《金瓶梅》第三三回:「頭裡騙嘴,說一百個二百個,纔唱兩個曲兒,就要騰翅子,我手裡放你不過。」
鞭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鞭打墳墓以洩恨。《後漢書.卷三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蘇章》:「子胥雖云逃命,而見用強吳,憑闔廬之威,因輕悍之眾,雪怨舊郢,曾不終朝,而但鞭墓戮屍,以舒其憤,竟無手刃後主之報。」
考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審問鞭打。《後漢書.卷三○下.郎顗傳》:「未見仁德有所施布,但聞罪罰考掠之聲。」《三國志.卷二六.魏書.滿寵傳》:「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也作「拷掠」。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