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舉兩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料〕 《東觀漢記.卷八.耿弇列傳》弇以軍營臨淄西安之間,視西安城小而堅,藍兵又精,未易攻也。臨淄諸太守相與雜居,人不專一,其聲雖大而虛,易攻。弇內欲攻之,告命軍中治攻具,後五日攻西安,復縱生口令歸。藍聞之,晨夜守城。至期日夜半,令軍皆食,會明,求乞攻西安,臨淄不能救也。弇曰:「然。吾故揚言欲攻西安,今方自憂治城具,而吾攻臨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臨淄,即西安孤,必復亡矣,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且西安城堅,精兵二萬人,攻之,未可卒下,卒必多死傷。正使得其城,張藍引兵突,臨淄更彊,勒兵憑城,觀人虛實。吾深入重地,後無轉輸,旬日之間,不戰而困,諸君不見是爾。」遂擊臨淄,至日中,破之。張藍聞臨淄...
方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方諸侯之長。《禮記.王制》:「千里之外,設方伯。」後泛稱各地方的長官。三國魏.曹冏〈六代論〉:「且今州牧守,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武之任。」也稱為「邦伯」。
涇渭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涇渭分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涇水是渭水的支流,源出甘肅省而流入陜西省注入渭水,《詩經.邶風.谷風》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意思是說涇水和渭水,各有清濁,在涇水注入渭水時,仍然清濁不混,界限分明。在《初學記.卷六.涇水九.敘事》引《辛氏三秦記》及《山海經注》提到:「涇水出安定朝縣西幵頭山,……與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由此可見,自古即有涇、渭之清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
充飢畫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畫餅充飢」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志.卷二二.魏書.桓二陳徐衛盧傳.盧毓》盧毓字子家,涿涿人也。……在職三年,多所駁爭。詔曰:「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侍中毓稟性貞固,心平體正,可謂明試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為吏部尚書。」使毓自選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舉常侍鄭沖,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舉吾所未聞者。」乃舉阮武、孫邕,帝於是用邕。前此諸葛誕、鄧颺等馳名譽,有四(窗)〔聰〕八達之誚,帝疾之。時舉中書郎,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1>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2>也。」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後有名,非所當疾也...
天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空高遠廣大。《文選.謝靈運.初去詩》:「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
柴毀骨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喪痛過度,瘦如枯枝。《北史.卷八五.節義傳.陳孝意傳》:「在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唐.無名氏〈大唐吳張君紀孝行銘〉:「及父母既沒,居憂泣血,柴毀骨立,躬自建塚,高數尋。」
流寓失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 隅:角落。〔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何夔》是時太祖始制新科下州,又收租稅綿絹。夔以初立,近以師旅之後,不可卒繩以法,乃上言曰:「自喪亂已來,民人失所,今雖小安,然服教日淺。……愚以為此宜依遠域新邦之典,其民間小事,使長吏臨時隨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順百姓之心。比及三年,民安其業,然後齊之以法,則無所不至矣。」太祖從其言。徵還,參丞相軍事。海賊郭祖寇暴樂安、濟南界,州苦之。太祖以夔前在長廣有威信,拜樂安太守。到官數月,諸城悉平。
負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著箭。比喻投身軍旅從軍出征。《文選.江淹.別賦》:「或乃邊未和,負羽從軍。」
耳目濡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耳濡目染」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韓愈〈清河公房公墓碣銘〉(據《全唐文.卷五六三.韓愈》引)公諱啟,字某,河南人。其大王父融,王父琯,仍父子為宰相。融相天后,事遠不大傳。琯相元宗、肅宗,處艱難中,與道進退,薨贈太尉,流聲於茲。父乘,仕至祕書少監,贈太子詹事。公胚胎前光1>,生長食息,不離典訓之內。目擩2>耳染,不學以能。始為鳳翔府3>參軍4>,尚少,人吏迎觀望見,咸曰:「真房太尉5>家子孫也。」不敢弄以事6>,轉同州7>澄城丞8>。益自飾理,同官憚伏9>。 〔注解〕 (1) 胚胎前光︰指生命孕育時,已受蔭前人之光。 (2) 擩:音ㄖㄨˋ,習染、感染。 (3) 鳳翔府:地約當...
法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東晉高僧。平陽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後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僧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當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並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歷遊天竺記傳》,保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