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4.59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議不反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計議既定,就不再猶豫顧忌。形容下定決心,絕不反。《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
事與志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事與願違」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據《文選.卷二三.詩》引)1>嗟2>我憤歎,曾莫能儔3>!事與願違,遘4>茲淹留5>。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不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2) 嗟:音ㄐ|ㄝ,表示感傷、哀痛的歎詞。 (3) 儔:音ㄔㄡˊ,匹敵、相比。 (4) 遘:音ㄍㄡˋ,遇見、遭遇。 (5) 淹留:久留。指身陷囹圄。〔參考資料〕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昔有天羅國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班足太子,為外道羅陀師受教,應取千王頭以祭家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
求死不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處境險惡,極端痛苦。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二○.公孫璞修黃籙齋懺宿冤驗》:「璞流汗驚懼,因成瘡疾,遍身有瘡,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野叟曝言》第四回:「倘有混造黑白之人,那時妹子求死不得,是以輾轉於心,未有良策。」
大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重刑。多指死刑。[例]這個大刑在即的重犯,表現出不當初的神態。
波羅提木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內容羅列戒律項目的律典,皆稱為「波羅提木叉」。為梵語Prārimokṣa的音譯。印度在布薩日時,於僧眾前讀誦之,以使比丘自省或討論是否犯戒,是否應懺。一般稱為「戒本」。也譯作「波羅提目叉」、「婆羅提木叉」、「般羅底木叉」。
懼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畏罪。《紅樓夢》第四七回:「只說柳湘蓮一時酒後放肆,如今酒醒,後不及,懼罪逃走了。」
馳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駕著傳驛的馬車,快速奔馳。《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秦昭王後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資治通鑑.卷一二.漢紀四.高帝十二年》:「陳平亟馳傳載勃代噲將,平至中軍,即斬噲頭。」
大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對己或對人有大恩德的人。《紅樓夢》第六八回:「不但那起小人堵了他們的嘴,就是二爺回來一見,他也從今後我並不是那種吃醋調歪的人,你我三人更加和氣。所以妹妹還是我的大恩人呢。」
慚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慚愧恨。《後漢書.卷二○.祭遵傳》:「吾蒙國厚恩,奉使不稱,微績不立,身死誠慚恨。」《三國演義》第三一回:「劉表聞言,乃叱蔡瑁曰:『吾主意已定,汝勿多言。』蔡瑁慚恨而出。」
淨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唐.孟銑〈釋淨土群疑論序〉:「以平昌孟銑早修淨業憑為序引。」清.錢謙益〈仙壇倡和〉詩一○首之三:「已六時違淨業,誰傳四始立詩宗?」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