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8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目錄1 作者與成書2 史料來源3 內容4 批評5 版本6 注疏7 目錄7.1 本紀7.2 表7.3 書7.4 世家7.5 列傳8 外部連結9 以上資料來源 作者與成書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
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為了避免失去父母的關愛,因此以依順的方式吸收父母親的行為特質來取悅雙親。依順的認同是超我良心的主要來源,由於認同不只模仿外表行為,同時還吸收了觀念價值,因此教師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應該審慎注意,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防衛性認同和依順認同關係密切,學生對教師做過份防衛性認同,會產生強大的超我焦慮反應,迫使學生不得不遵守規矩,以或得教師讚賞,因此合作態度是為了討好,努力做功課是為了順從,學生很容易喪失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過度依順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內在的情感和外在的情感無法一致,這種矛盾又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統整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信念支持著統整課程。一般而言,各方學者的「統整課程」定義皆含下列因素:學科的聯結、超越教科書的資料來源、概念間的關係、主題單元成為組織原則、彈性課表。甚至有些學者不再堅持統整課程的單一定義,而是視其為聯續體(continuum)(Vogt, 1997)。整體而言,統整課程是一種課程的組織,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其必須使知識與生活結合、學校與社會聯結,讓學生體認到學習的意義。統整課程的組織應是有意義的整合:其考慮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科知識等因素,作有機的整合,以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再者,範圍是跨越時空的,並尋找「現在與過去」...
引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或作文的時候,引用別人的語言文字,叫做引用。(註一)又叫重言、事類、援引、用典、用事、用詞、引語、引話、援、引證、引經。(註二)目錄1 依來源分類1.1 直接引用1.2 間接引用2 依形式分類2.1 明引2.2 暗引3 參考資料4 關鍵字 依來源分類 直接引用凡在語文中,直接摘自別人原著或文章的引用,稱為直接引用。(註二)如:1.韓愈<師說>:「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2.陳之藩<哲學家皇帝>:「愛...
經驗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法去取得實際經驗;而洛克也認為超自然的知識(如宗教神學)必須單獨藉由直覺或推理才能取得。 以上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6%93%E9%A9%97%E4%B8%BB%E7%BE%A9
露出馬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不也一樣?」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唐代曾有類似以馬裝扮其他動物的雜耍,或者這種雜耍就是「露出馬腳」的來源
殃及池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累。另外,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裡,也有記載「殃及池魚」的不同故事。他寫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一個看守城門的人,姓池名魚,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結果被燒死。但有一本《百家書》裡卻是記載:「宋國的城門失火,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
合作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ppt.cc/WnpW舉一實例製作者:三光國中侯佳典資料來源:http://etoe.tc.edu.tw/index/vrs/did/5362目錄1 壹、教學單元1.1 一、主題1.2 二、教學策略1.2.1 (一)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ning)1.3 四、學生背景1.4 五、教學目標1.5 六、教學流程1.6 七、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及形成性評量)1.7 八、形成性評量1.8 九、總結性評量2 肆、參考資料 壹、教學單元 一、主題教學主題為國中三年級自然與...
芻蕘之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釋義2 出處3 用法4 例句5 同義6 辨析7 來源 釋義芻:餵牲口的草,割草。蕘:柴,打柴。  本句成語之意為:割草打柴人的話。 出處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用法原用以指山野百姓的見解,後也用做自己意見的謙詞。 例句明。馮夢龍、清。蔡元放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六回:[芻蕘之言,聖人擇焉。主公新立,正宜捐棄小忿,廣納忠言。] 同義野人獻曝 辨析蕘,不要讀成ㄧㄠˊ 來源資料取自於<中學生常用成語典> 宋裕編著
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目錄1 成書2 體裁3 評價4 參考文獻5 資料來源 成書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又稱《魯春秋》,後世稱《不修春秋》《公羊傳》莊公七年:“《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修之曰:‘星隕如雨。’”。傳統上認爲《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載:“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