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同室操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室」,同住在一個房子的人,引申為自家人。語出《孟子.離婁下》。「操戈」,拿著兵器追殺。語本《左傳.昭公元年》。「同室操戈」指自家人彼此持戈相殺,用以比喻兄弟不睦或內部的爭鬥。 △「入室操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邊遠地區。《左傳.隱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晉.杜預.注:「鄙,鄭邊邑。」唐.韓愈〈爭臣論〉:「行古人之道,居於晉之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年齡。如:「齒德俱增」。《左傳.文公元年》:「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愛,黜乃亂也。』」晉.杜預.注:「齒,年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超越。如:「凌駕」。《左傳.昭公元年》:「子木之信,稱於諸侯,猶詐晉而駕焉。」
撥亂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歷史修訂而成的一本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內容主要記載春秋時代,各諸侯國間聘問、會盟、戰爭等政治事件,也有關於日食、水災、大旱等自然現象。孔子作此書,開私人修史之先,但並不純為紀載史事,而是將個人褒貶巧妙地寄託於遺詞用字間,以切要的言論呈顯對政治及社會問題的看法。春秋時代,各國分立,攻伐與征戰從未停止,孔子藉《春秋》強烈表達他對周王室的尊奉,以及大一統的主張,所以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中便有一段話:「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意思是說:孔子作《春秋》,為的是扭轉亂世,使政治社會回歸於正道,就此來看,沒有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先父的祠廟。《公羊傳.隱公元年》:「惠公者何,隱之考也。」漢.何休.解詁:「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
處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千方百慮,蓄意已久。《穀梁傳.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大少爺見老人家有這許多銀子,自己到不了手,總覺有點難過,變盡方法,總想偷老頭子一票,方才稱心。如此者處心積慮,已非一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典章制度。《左傳.哀公元年》:「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方為相時,天下新定,臺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討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放、放逐。《左傳.昭公元年》:「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夫豈不愛,王室故也。」晉.杜預.注:「蔡,放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量詞。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檄移》:「萬雉之城,顛墜於一檄者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