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68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膾炙一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膾炙人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僖宗乾符年間,周朴因遇黃巢之亂,不屈從黃巢而被殺。朴死後,僧人樓浩蒐其詩百篇,編成《周朴詩集》二卷。唐人林嵩為《周朴詩集》寫了一篇序文,文中說到周朴一生淡泊名利,放縱心靈於山林宇宙之中,視富貴如浮雲。與當時的建州刺史李頻、處士方干結為詩友,其間往來之詩作,都是「膾炙人口」,為人所稱美傳誦的好作品。文中「膾炙人口」原用於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後則亦用來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
王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編》認為他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他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啟》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對唐初文壇的風氣轉變起了很大作用。 著作由於他的著作絕大部份已經散失,現在留下的一本《王子安集》已經是明代崇禎皇帝庚辰年間刻「初唐四傑」著作時,根據後人收集到的一點斷簡殘篇湊合而成的結果,因此我們無法知道他決心修佛始自何時。但根據《...
邯鄲一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黃粱一夢」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沈既濟《枕中記》(據《唐人小說》引)開元七年,道士有呂翁者,得神仙術,行邯鄲道中,息邸舍,攝帽弛帶,隱囊而坐。俄見旅中少年,乃盧生也。衣短褐,乘青駒,將適于田,亦止於邸中,與翁共席而坐,言笑殊暢。久之,盧生顧其衣裝敝褻,乃長歎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諧,困如是也!」翁曰:「觀子形體,無苦無恙,談諧方適,而歎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適之謂?」翁曰:「此不謂適,而何謂適?」答曰:「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後可以言適乎。吾嘗志於學,富於游藝,自惟當年青紫可拾。今已適壯,猶勤畎畝,非困而何?」言訖,...
紀伯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門請家庭教師教他英文。1888年,隨母親和同母異父的哥哥及兩個妹妹離開家鄉,移居美國波士頓。全家在唐人街過著清貧的日子,紀伯倫則被送進美國公立學校學習英語,在那裡奠定了他扎實的英文基礎。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觀點他是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海外僑民文學)奠基者之一。他以獨樹一幟的散文詩,創造了所謂的「紀伯倫風格」──既有詩歌的精煉性和音樂的節奏之美,又具有散文富於靈活和多樣的表現力;有理...
價重雞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平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唐樂府大曲的曲名,為俗樂曲調。曲詞以李白所填者最著名。相傳李白供翰林時,玄宗月夜賞木芍,命進新詞助興。李白醉書七絕體三章,每章二十八字,平仄不拘。後宋人因之改編為詞牌。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霓裳曲〉,慣聽得花奴羯鼓,〈清平調〉,又提起唐人樂府。」
明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漢代對太守,唐代對縣令的尊稱。《後漢書.卷二七.張湛傳》:「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輕。」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一.贊公少公》:「唐人呼縣令為明府,丞為贊府,尉為少府。」
裴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唐人,約唐玄宗開元末前後時在世,卒年不詳。工於詩,初與王維、崔興宗居於終南山,作詩唱和。天寶時為蜀州刺史,與杜甫、李頎友善。全唐詩收有詩作。
黃梁一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黃粱一夢」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沈既濟《枕中記》(據《唐人小說》引)開元七年,道士有呂翁者,得神仙術,行邯鄲道中,息邸舍,攝帽弛帶,隱囊而坐。俄見旅中少年,乃盧生也。衣短褐,乘青駒,將適于田,亦止於邸中,與翁共席而坐,言笑殊暢。久之,盧生顧其衣裝敝褻,乃長歎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諧,困如是也!」翁曰:「觀子形體,無苦無恙,談諧方適,而歎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適之謂?」翁曰:「此不謂適,而何謂適?」答曰:「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後可以言適乎。吾嘗志於學,富於游藝,自惟當年青紫可拾。今已適壯,猶勤畎畝,非困而何?」言訖,...
夢覺黃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黃粱一夢」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沈既濟《枕中記》(據《唐人小說》引)開元七年,道士有呂翁者,得神仙術,行邯鄲道中,息邸舍,攝帽弛帶,隱囊而坐。俄見旅中少年,乃盧生也。衣短褐,乘青駒,將適于田,亦止於邸中,與翁共席而坐,言笑殊暢。久之,盧生顧其衣裝敝褻,乃長歎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諧,困如是也!」翁曰:「觀子形體,無苦無恙,談諧方適,而歎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適之謂?」翁曰:「此不謂適,而何謂適?」答曰:「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後可以言適乎。吾嘗志於學,富於游藝,自惟當年青紫可拾。今已適壯,猶勤畎畝,非困而何?」言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