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街談巷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們可以約略想見一群伶牙俐齒的辯士,就駐足在五陵街頭,高談闊論種種風流人物的興衰起落,並褒貶品評其善惡得失。後來「街談巷議」被用來指大街小巷中的談說議論,而且一般用於指稱民間的輿論,如: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序〉文中提到一句俗諺:「街談巷議,倏有裨于王化。」就是說一般民間的輿論有助於君王的施政。
伊甸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約創世紀中所記載的樂園。園中長著各種好看好吃的果樹,中央則種著生命樹和知善惡樹。有一條河由伊甸流出灌溉樂園。上帝所造的第一對男女亞當與夏娃即居住於園內。在亞當與夏娃尚未偷嚐禁果之前,園內生活沒有任何的憂愁與痛苦,後來借為人間樂園的代稱。如:「你這山居生活簡直就像伊甸園一樣嘛!」
道德序階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導向。此階段兒童認為服從權力與避免懲罰就是對的事,行為帶來的有形結果決定行為的善惡。(2)第二階段:工具性相對主義者導向。此階段兒童認為正當的行為包括那些能當作工具,來滿足一個人自己的需求以及偶爾能滿足他人需求的行為。 3.第二層次:道德循規期(conventional level)此層次分下列兩個階段:(1)第三階段:人際關係和諧或好男孩、好女孩導向。此階段的青年認為善良的行為就是取悅他人、或是幫助他人,以及受他人贊許的行為。(2)第四階段:法律與秩序導向。此階段的人認為正當的行為就是履行個人的義...
曲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是非善惡。《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傳》:「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待事定之後,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高義耶?」
皂白不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皂,黑色。「皂白不分」比喻不分是非善惡。《老殘遊記二編》第八回:「毀人名譽的人多,這世界就成了皂白不分的世界了。」
艱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困難危險。《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羽傳》:「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唐.高適〈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詩:「獨行備艱險,所見窮善惡。」
黑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正反相對。多用於比喻善惡、是非、正邪、清濁等。唐.李紳〈趨翰苑遭誣搆四十六韻〉:「辨疑分黑白,舉直觝朋徒。」《初刻拍案驚奇》卷四:「世間有考試官私通關節、賄賂徇私、黑白混淆,使不才倖幸、才士屈抑的,此皆吾術所必誅者也!」
涇渭不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黑白不分、善惡不分
婚姻市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象,若非如此,則可能引來他人奇異眼光。 民德對個人行為的約束力較民俗大,關乎個人在道德層次上對於是非善惡的評判基準。例如在過去台灣農村社會中,若女子未婚懷孕,被社會視為違反道德,社會將對其或其家庭施以無形壓力,甚至可能使該女子無法再繼續待在該社群中。 法律係指運用政治上的權威而致病的準則,對處在該社會下的個人具有強制性的功能,若違反,則將遭到懲罰、制裁。例如我國民法第985條規定:「有婚偶者不得重婚」,假若重婚則將違反此發條而受到法律的制裁。(註2) 參考書目註1: 張榮富(Chang, Jung-fu)著,《婚姻市場對...
個體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臘辯者普羅塔格拉斯之名言,認為人是萬物一切的衡量標準。「個別的人」不只衡量萬物之是非,也衡量一切的善惡及美醜。知德合一上述的「個人是萬物的尺度」內容中,蘇格拉底則認為「個人」應改為「好人」。所謂的好人,就是知識與品德兼備者。強調「知即德,無知即惡」,並認為「知德合一」是個人的最高教育旨趣。社會是個人的集合體柏拉圖認為個人性的美德若能章想在城邦的大我中,即完成公民要件。並認為人性分為下列三種成分,並認為在大我的城邦中,三種人性的德都能適得其所,則達到「正當」(justice),就是理想人,也是理想國:理性(reason)...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