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篡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不正當的手段強力奪取。《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鴆殺孝平皇帝,篡奪其位。」
法西斯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1929年美國的經濟大恐慌,終止了歐洲的經濟成長。無法解決經濟危機的歐洲政府,便讓一些獨裁者藉機奪取了政權。 經歷西元1919年,義大利王國面臨嚴重的危機:工業遭到破壞,失業率上升,罷工不斷和工人強佔工廠。許多義大利人認為只有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才有能力重整義大利,恢復秩序。這個政黨是個有紀律的團體,以古羅馬高級執政法官的權力標誌聞名。法西斯黨的成員都是依率穿著黑衫,其中大部分是對大實業家和地主不滿的人。西元1922年,墨索里尼發動像羅馬進發的奪權遊行(羅馬為義大利的首都),義大利皇帝被迫命他為首相。自西元1924年...
冷譏熱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虢:音ㄍㄨㄛˊ,春秋國名。魯昭公元年,楚公子圍和向戌等人會於此。 (4) 篡國:以不當手段奪取國家君位。篡,音ㄘㄨㄢˋ。 (5) 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雜,議論紛亂的樣子。見「七嘴八舌」。
長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參加長征的人民和軍人來說,惡劣的環境才是他們最強大的敵人,危險的沼澤地、高聳的群山以及嚴酷的氣候奪取了許多人的性命。最後他們長途跋涉了9700公里以尋找殖民地,終於到達了陝西省。毛澤東建立了共攢黨總部,並堅持抵抗中國國民黨的攻擊。1937年日本侵占中國華北,國共雙方同意聯合抗日,此時正是中國抗日的開始,也給了共產黨有了喘息的機會,並且藉機厲兵秣馬。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毛澤東、蔣介石英文關鍵字:Mao Zedong、Chiang Kai-shek 出處P.S.胡懷/著。新世紀世界史百科全書,1995年出版,頁318。貓...
毖後懲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的兩個堂兄弟管叔和蔡叔忌恨周公,並且覬覦王位,於是暗中勾結商紂的兒子武庚,到處散布消息,說周公意圖奪取王位。周成王聽到這個流言後,逐漸地對周公失去信任,周公為了避嫌,便主動求去。周公走後,管、蔡等人如魚得水般地進行種種叛亂,這時成王知道自己上了當,才趕緊又把周公召回。周公回來平息了叛亂,也對管、蔡等人做出懲處。事後,成王深切反省,並對眾臣說:「我一定會有所警惕,謹言慎行,避免再犯過錯。希望諸位臣子不要像管、蔡一樣,引我誤入歧途,否則我必然將施予嚴懲。」成王話中以「予其懲而毖後患」表示自己改過的決心,後來「懲前毖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自己不再犯錯。
爭權奪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取權勢、奪取利益。如:「如果大家都爭權奪利,國家就不會進步。」也作「爭權攘利」。
義憤填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稱功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歌功頌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周朝傳至古公亶父時,才正式建國,立國號周。他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施行仁義,國人都非常愛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給他們。隨後又再度侵擾,想要搶奪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抵抗。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要讓他為大家謀利益。現在邊疆民族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隨我或是他們,並沒有什麼區別,如今民眾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要我犧牲別人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實在不忍心。」於是就帶領部屬離開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攜幼,全跟著古公來到岐下。鄰國聽說古公的仁義,也有許多人...
陪了夫人又折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時代吳國周瑜欲用美色、金帛迷惑劉備,以便達到奪取荊州的目的。幸賴諸葛亮妙計,使劉備脫險返回荊州,並大敗周瑜軍隊。見《三國演義》第五五回。後比喻便宜不但沒占到,反而吃大虧。《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絲客人有些認得,上前說了幾句,拍著他肩頭道:『你如今「陪了夫人又折兵」,還是造化哩!』」也作「賠了夫人又折兵」。
篡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弒君而奪取王位。《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為人臣子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誅死之罪。」《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只有漢高祖,姓劉名季,他取秦始皇天下,不用篡弒之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