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掠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奪取他人的美名。《左傳.昭公十四年》:「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他起先還存了個不敢掠美之心,久而久之,便居之不疑了。」
爭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相奪取,互不退讓。《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八王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源由2 經過3 關鍵字4 出處 源由曹魏時代,曹爽當政時,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諸王,政權可能轉入他姓之手。之後,司馬氏果然奪取了曹魏的政權,這事在司馬氏皇族中很有影響。因此,西晉建國初期,晉武帝(註1.)恢復了延續了周、漢二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晉武帝制定的王國置軍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級別可置不同數目的軍,但各王無地方行政權。 經過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即不理政事,沉溺於聲色,政權逐漸落入於外戚楊駿一家之手。楊駿乃是帝后楊氏之父,與弟楊珧、楊濟被稱為三楊。三楊鬻官賣爵,大收賄賂...
搶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暴力的手段奪取。《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府中將吏大驚,欲待動手搶奪,早望見塵頭大起,哨馬報說鍾司徒大兵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七回:「這一路的好漢,只要東西,不傷人;若是和他爭論搶奪,他便是一刀一個。」
政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執政的權力。[例]叛軍企圖發動政變,奪取政權。
買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以非法的途徑奪取財物。元.關漢卿《緋衣夢》第一折:「一生好打家截舍,這兩日無買賣,將這件衣服去王員外家當些錢鈔去來。」《水滸傳》第六回:「是個剪徑的強人,正在此間等買賣。」
憤氣填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文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文書。《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您去攻破宋州,為我奪取張節使歸娘。才得,便發文字來報我。」《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現身包龍圖斷冤》:「有甚事煩惱?想是縣裡有甚文字不了。」
傾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以較低價格大量銷售商品。目的在於打敗競爭對手,奪取市場,進而壟斷商品價格,攫取高額利潤,但所謂較低價格如何認定,有不同主張。
爭名奪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取名聲、奪取利益。形容人喜好名利,唯利是圖。明.朱權《荊釵記》第一齣:「倘登高第,雁塔題名身榮貴,若能勾贈母封妻,也不枉了爭名奪利。」《通俗常言疏證.貨財.爭名奪利》引《雙官誥》劇:「要爭名奪利,難比尋常。」也作「爭名競利」、「爭名逐利」、「逐利爭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