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格疾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際功能、衝動控制。2. 此模式在廣泛的個人與社會情境中,皆缺乏彈性且普遍存在。3. 此模式相當穩定且持久,發生至少可以追朔到青春期或成年早期。4. 造成相當大的痛苦或功能喪失。(註1) 病程通常在青春期或是成年早期就可以辨識出來,而有些人甚至在兒童期就已經出現,大約有百分之九到十三的人患有人格疾患。 分類DSM-IV-TR確認出十種人格疾患,並將這些疾患分成以下三群: A群人格疾患主要特徵為表現出古怪的或是異常行為。又可分為:1.妄想型:對身旁親朋好友,接抱持懷疑狀態,且不易信任他人;重視人格或名譽,當受辱時會採取攻擊;...
深根固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根深蒂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蔕」。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這句成語出自《老子》第五九章。老子認為:修身養性,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愛惜精神和智識而不耗散,將天早就賦與的德,再不斷加以累積。德越積越厚,就沒有事不能克服。事事都能克服,就無法測度他的極限,力量大到無法測量,就可以治理國家。掌握治國的根本,就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將根札深,穩固基礎,持久長生的道理。後來「根深蒂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出現「根深蒂固」的書證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他們做得興頭的,都是有根基,有腳力,親戚滿朝,黨羽四布,方能夠根深蒂固。」
露馬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洩漏真相、隱情。常用「露出馬腳」表達。[例]謊言不持久,早晚會露馬腳。
一錘子買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做一次生意。比喻不可靠、難以持久的商業交易。如:「做生意要講求信用才能維持長久,千萬不可做一錘子買賣。」
悉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竭盡力量。《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然悉力盡忠以事聖帝,曠日持久,官不過侍郎。」《三國演義》第二回:「朱儁聽說,催促軍馬,悉力攻打陽城。」
據隴望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跡,表裡山河,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若計不及此,且蓄養士馬,據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囂然其計,杜林先去,餘稍稍相隨,東詣京師。光武賜囂書曰:「吾年已三十餘,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厭浮語虛辭耳。」岑彭與吳漢圍囂于西城,敕彭書曰:「西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1>。人苦不知足,既平隴2>,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漢圍囂。囂窮困,其大將王捷登城呼漢軍曰:「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無二心,願諸將軍亟罷,請自殺以明之。」遂刎頸而死。時民饑饉,乃噉弩煮履。建武九年正月,囂病且餓,出城餐糗糒,恚憤腹脹而死。囂負隴城之固,納王元之說,雖遣子春卿入質...
殷張蘭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九二年,殷張蘭熙獨撐二十年。中華民國筆會季刊至今發行一百四十四期,從無一季脫期,是國際筆會最穩定最持久的刊物。在一百多個會員國的文學界,台灣是個有信譽的地方。殷張蘭熙的母親是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金髮碧眼的美國人,1917年嫁給湖北人張承槱(來台後曾任審計部審計長)。殷張蘭熙的夫婿是大陸工程公司的創辦人-殷之浩,兩人育有一男兩女,么女即是台灣知名的女企業家-殷琪。殷張蘭熙晚年患了失憶症,目前旅居美國。 著作曾出版《One Leaf Falls》詩集,譯作有《綠藻與鹹蛋》(Green Seaweed and Salted ...
牛科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偶。羚羊最大的特色就是跑得遠、跳得高,而且姿勢優美。通常,像是獅子或是獵豹,雖然也跑得很快,但卻無法持久,也因此在競爭激烈的非洲大草原上,也能怡然自得的生存下來。(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牛科動物英文關鍵字: bovid 參考書目註1: 可愛世界(上)動物篇,賴景陽和朱耀沂審稿,國語日報雜誌社出版,1989,頁33-34。註2:大不列顛動物百科,Joyce pope著,明天國際圖書,2006,頁178。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r...
船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艦、戰船。《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傳》:「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南史.卷九.陳武帝本紀》:「帝督兵疾戰,縱火燒柵,煙塵漲天,齊人大潰,盡收其船艦。」
教育活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活動(Education activity)教育(Education )指的是一種活動、一種歷程,或是這種活動與歷程所導致的結果,因此,教育活動、教學行為或班級經營的結果,如果未能導致受教者行為的持久改變或經驗的有效重組─不管是知能的增進、品格的陶冶、習性的養成─就不能稱為教育。因此,人生自有教育活動以來,不管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之改造」的生長說;或強調「教育即激發個人潛能生長與表現」的自我實現說;抑或主張「教育系造成學習者由外而內的改變,以符合社會需求」的社會化說而言,均深具目的性、基礎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