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6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磨杵作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磨杵成針」。見「磨杵成針」條。01.明.黃淳耀〈自監錄一〉:「耐心持久,如磨杵作針,不計歲月,此用功樣子也。」02.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五.頤養部.行樂第一.夏季行樂之法》:「人非鐵石,奚堪磨杵作針;壽豈泥沙,不禁委塵入土。」 
自傳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毛連塭、黃光雄、陳麗華的研究,學生時代的受教經驗,是國小社會科教師教學信念的主要來源之一,具有持久不易性,致使其教學實務多少帶有其早年受教業師的影子。 總結由此可知,師資養成專業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教育信念改變的歷程,而不是信念形成的歷程。而信念改變成功的關鍵就是,在教師專業學習的各個階段,提供各種反省的方式來協助其整理既有的成長經驗,以澄清個人的教育信念與調整個人專業實踐行動的方向。透過自傳的撰述、分析與反省,是激發教師進行反省性教學的媒介之一。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自傳法英文關鍵字:autobiographic st...
一陣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大陸地區比喻工作態勢起步很猛,但不持久、不深入。
事不兩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勢不兩立」。見「勢不兩立」條。01.《宋書.卷七四.臧質列傳》:「(質)又謂:『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勢均,事不兩立。』」
蒂固根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根深蒂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蔕」。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這句成語出自《老子》第五九章。老子認為:修身養性,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愛惜精神和智識而不耗散,將天早就賦與的德,再不斷加以累積。德越積越厚,就沒有事不能克服。事事都能克服,就無法測度他的極限,力量大到無法測量,就可以治理國家。掌握治國的根本,就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將根札深,穩固基礎,持久長生的道理。後來「根深蒂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出現「根深蒂固」的書證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他們做得興頭的,都是有根基,有腳力,親戚滿朝,黨羽四布,方能夠根深蒂固。」
花無百日開,人無千日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人生的禍福無常,幸福難以持久。如:「俗語說:『花無百日開,人無千日好。』一時的成敗又何須太在意呢?」
經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耐久、持久。《三國志.卷一六.魏書.鄭渾傳》:「地勢洿下,宜溉灌,終有魚稻經久之利,此豐民之本也。」《晉書.卷八三.顧和傳》:「百揆務殷,端右總要,而曠職經久,甚以悒然。」
內在的教育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在的教育目的目錄1 前言2 定義3 對於傳統目的之批評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實驗主義與進步主義的哲學著重在變化的理論,反對持久以及恆常的概念,認為這世界並非有所規律的,而是經常產生變化的,永恆的教育目的,是無法適應經常變化的教育環境以及教育型態的,同樣也無法適應那千變萬化的世代社會,因此這些學者所主張之目的,我們稱之為內在的教育目的。(註1) 定義有些哲學家認為,教育目的是在教育的歷程以及活動之內的,而非由外在行鑠之,也就是說,當教育目的產生生了效果,則應該是產生再自我的經驗當中,杜威以為目的有其連貫性,人類的生...
耐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持久,能經久。《新唐書.卷一一九.武平一傳》:「君文章固耐久,若言經,則敗績矣。」宋.陸游〈飯罷忽鄰父來過戲作〉詩:「賴有鄰翁差耐久,雨畦頻喚共攜鉏。」
勢不可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盜相尋,百姓懲8>往年之暴,皆人自為守。乘逆順之勢,何往不克!且賊無經略遠圖,惟恃豕突9>一戰,曠日持久,必啟義士之心,令謀猷10>得展。今以此弱力敵彼強寇,決勝負於一朝,定成敗於呼吸11>,雖有申胥12>之徒,義存投袂,何補於既往哉!」帝從之。 〔注解〕 (1) 王含:生卒年不詳,字處弘,晉山東沂水人。凶頑剛暴,為當時人所不齒。後與其弟王敦叛變,敦敗逃至荊州,王含為刺史王舒沉於江中而死。 (2) 錢鳳:生卒年不詳,字世儀,晉朝武康人。與王敦勾結謀反作亂,並做為王敦與沈充之間的密使。王敦敗後,錢鳳亦被誅。 (3) 苑城:即今南京城。本為三國吳之後苑城,東晉南渡後,成帝改建作新宮,遂為宮城...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