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1.69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酈道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藝術滋養,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文章實脫胎於《水經注》。宋朝蘇軾說:「嗟我樂何深,《水經》也屢讀。」日本地理學家米倉二郎稱酈道元為「中世紀全世界最偉大的地理學家」。
土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本地所生產。唐.許棠〈送龍州樊使君〉詩:「土產唯宜藥,王租只貢金。」
2.本地所出產的物品。《新唐書.卷一八○.李德裕傳》:「物非土產,雖力營索,尚恐不逮。」也稱為「土貨」、「土物」。
土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世居本地的人。《喻世明言.卷八.吳保安棄家贖友》:「李蒙心中大疑,傳令暫退平衍處屯扎,一面尋覓土人,訪問路徑。」
寶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物產豐富的地方。[例]由於水質良好、氣候適宜,使得本地成為各種食材的寶庫。
本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當地、本地區。[例]本土化、本土語言
欲蓋而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欲蓋彌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的《春秋》,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冬,黑肱以濫來奔。」《左傳》對這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按《春秋》的筆法,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的事情並不值得記載,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君子說:「出名不可以不慎重,就像黑肱,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反而留下壞名聲。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在做事時會想到義,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才感到愧疚。有的人想追求名聲,《春秋》卻不加記載,有的人想要掩飾,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
地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當地、本地。如:「看他熟諳本地的風土掌故,想必是這地頭的人吧。」《醒世姻緣傳》第九○回:「央胡無翳到臨淸買地頭生藥,合了丸散,要捨藥救人。」
誰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豈知、那裡曉得。《紅樓夢》第四九回:「誰知不必遠尋,就是本地風光,一個賽似一個。」《文明小史》第三○回:「誰知他沒有見識,只道我是尋常翰林打抽豐的,中門也不開,等了半天,才見家人拿了帖子來擋駕。」也作「誰曉得」、「誰知道」。
加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量詞。英美計算容量的單位。英制1加侖等於4.546公升,美制1加侖等於3.785公升。§英gallon[例]歐美的加油站以加侖計價,本地則採取以公升計價的方式。
伊能嘉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但仍持續進行臺灣研究,並且熱衷於故鄉的歷史與民俗研究。明治42年(1909),伊能嘉矩完成《大日本地名辭書序編─台灣篇》;大正11年(1922)總督府設立「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聘請伊能嘉矩撰寫清代臺灣歷史,這就是後來對臺灣史研究影響重大的《台灣文化志》。(註1,2)大正14年伊能嘉矩因舊病復發而亡,享年59歲。 參考書目註1.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141。註2. 李筱峰、莊天賜,《快讀台灣歷史人物》(臺北縣:玉山社,2004),頁179~18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