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4835 ms
共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駭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驚駭訝異。《儒林外史》第八回:「王道臺心裡不勝駭異,纔曉得關聖帝君判斷的話,直到今日纔驗。」《紅樓夢》第二一回:「寶玉見了這般景況,深為駭異,禁不住趕來勸慰。」
|
無偏無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正不偏袒。《書經.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也作「無黨無偏」。
|
饑不擇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飢不擇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像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但因為欠缺一個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使得長久處在暴政之中的人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的人一樣急切,所以若是齊國在此時施行仁政,和古代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後來「飢不擇食」這句成語,就從「飢者易為食」演變而出,用來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亦用來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
|
五十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五十步笑百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各國時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勸導國君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敲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那戰敗的士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
|
得此失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熲曾問薛道衡此次征戰是否能成功,薛道衡舉出了四個理由,說明此戰必勝。其中的第四個,薛道衡認為隋朝因行王道而強大,陳朝則因無德而顯得弱小。而且陳的軍隊不超過十萬人,以其西起巫峽、東至滄海的地勢而言,如果軍隊分散則顯得孤立而力量單薄;若是軍隊全部聚集於一處,則會防守住這裡,卻失去了其他的地方,無法全面防守。後來「顧此失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作戰時不能全面兼顧;亦用來指做事時不能全面兼顧。出現「顧此失彼」的書證如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八.書簡五.答奧村德輝書九首之四》:「特以不佞年垂八十,精力日衰,記性日拙,事多遺忘,顧此失彼,豈是行此大禮之時。」
|
圖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河圖洛書的簡稱。參見「河圖洛書」條。《漢書.卷二九.溝洫志》:「聖王興則出圖書,王道廢則竭絕。」
|
德隆望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德高望重」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書.卷六四.簡文三子列傳.會稽文孝王道子》元顯無良師友,正言弗聞,諂譽日至,或以為一時英傑,或謂為風流名士,由是自謂無敵天下,故驕侈日增。帝又以元顯有翼亮之功,加其所生母劉氏為會稽王夫人,金章紫綬。會洛陽覆沒,道子以山陵幽辱,上疏送章綬,請歸藩,不許。及太皇太后崩,詔道子乘輿入殿。元顯1>因諷2>禮官3>下議4>,稱己德隆望重,既錄5>百揆6>,內外群僚皆應盡敬。於是公卿皆拜。于時軍旅荐興,國用虛竭,自司徒已下,日廩七升,而元顯聚斂不已,富過帝室。 〔注解〕
(1) 元顯:即司馬元顯,生卒年不詳。晉司馬道子之子。
(2) 諷:暗示。
(3) ...
|
五十笑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五十步笑百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各國時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勸導國君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敲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那戰敗的士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
|
文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籍。《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三國志平話》卷上:「見有文書一卷,取出看罷,即是醫治四百四病之書。」
|
功倍事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事半功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加上以王道來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很久沒有出現,以致人民長久處在暴政之中,他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餓的人只求吃飽,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樣。所以齊國若在此時施行仁政,將正應驗孔子說的:「德行流傳的速度,比驛馬傳達命令還快。」而人民心裡喜悅的程度,會就像脫離兩腳被綁住倒掛的困境一樣。這和古時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