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85.73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遊刃有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由讚嘆地問:「你是怎麼辦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連牛體脈絡相連以及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未曾觸及,更不用說會去傷到大骨頭了。一般好一點的廚子,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切割的方式來解牛;普通一點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以硬踫硬,刀刃當然容易受損。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分卸過幾千頭牛,卻仍...
望眼欲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睜大眼睛,極力望遠,好像要把眼眶撐破。形容盼望的極為殷切。[例]她望眼欲穿的等待離家多年的兒子歸來。
目不轉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睛動也不動。形容凝神注視的樣子。《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便立在一邊偷看那人,目不轉睛。」《三國演義》第八回:「貂蟬便坐於允側。呂布目不轉睛的看。」也作「目不轉視」。
嗟來之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衣袖遮臉。袂,音ㄇㄟˋ,衣袖。 (4) 輯屨:拖拉著鞋子。屨,ㄐㄩˋ,鞋子。 (5) 貿貿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 (6) 嗟:音ㄐ|ㄝ,招呼聲,有不敬的意味。 (7) 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0),字子輿,春秋時魯國武城(地約當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 (8) 微與:不必吧!與,音ㄩˊ,同「歟」,置於句末,表反詰語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示憑藉。相當於「以」。如:「用手蒙住眼睛。」《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單于既得翕侯,以為自次王,用其姊妻之,與謀漢。」
目不見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人無自知之明,不能看見自己的過失。《史記.卷四一.越王勾踐世家》:「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毫毛而不見其睫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眼睛昏花,看東西晃動不定。如:「頭暈目眩」。漢.劉熙《釋名.釋疾病》:「眩,縣也。目視動亂,如縣物搖搖然不定也。」《戰國策.燕策三》:「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眼睛看不見的。如:「盲人」、「盲胞」。《漢書.卷六○.杜周傳》:「欽字子夏,少好經書,家富而目偏盲。」
1.眼睛看不見東西的人。俗稱為「瞎子」。如:「問道於盲」。漢.王充《論衡.自紀》:「觀讀之者,曉然若盲之開目,聆然若聾之通耳。」
一日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千里馬與野貓專長不同的技藝。貓頭鷹在黑夜裡可以抓到微小的跳蚤,看到細小的毫毛,但一到白天,即使張大眼睛也看不到龐大的山丘,這是因為他特有的性能。從這些例子可以得知,萬物從其各自擁有的特長去看,當然都具有「有用的能力」,但是換個角度,就可以發現每樣事物也都有它「無用的地方」。所以觀察事情,不能只守住一個立場,那只會得到一偏的結論。要試著超越「有無」、「治亂」等這些觀念,試用齊一的眼光來看萬物,才能漸漸突破原有堅持的偏見。後來這裡的「一日馳千里」,演變成「一日千里」這句成語,用來形容馬跑得很快,亦用於形容速度極快或比喻進步極快或進展迅速。另外還可用來比喻人才出眾,如《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
應接不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目不暇給,手忙腳亂反義:一目了然,一望無遺,左右逢源,勝任愉快,遊刃有餘,應付自如辨似: 暇,音ㄒ|ㄚˊ。空閒。不可寫作「遐」。 「應接不暇」及「目不暇給」都可用來形容東西太多,來不及觀看。 「應接不暇」適用範圍較廣;「目不暇給」僅適用於眼睛來不及觀看。 應接不暇 目不暇給 辨似例句 ○ ○ 坐在火車裡欣賞沿途風光,窗外的美景一幕幕發過,令人~。 ○ ㄨ 這家商店推出清倉拍賣的活動,人潮洶湧,店員忙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