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7.06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拉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邦譜又稱拉邦動作譜,被稱為譜是因為此一系統廣被蹈界人士所引用,故以譜命名。其創始人是魯道夫.馮.拉邦〔見Laban, Rudolf Von〕於1928年提出的動作譜系統,這是一種利用符號記錄描述身體動作在空間移動之過程及動力。Labanotation是譜家安.哈欽遜取發明人魯道夫.拉邦之名Laban與符號Notation二字合而為一來紀念這位先驅。這個系統是現今最廣被使用的譜,現已有許多不同類型之蹈被記錄。
Anatole Chujoy,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
荷蘭蹈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該團成立於1959年,係由卡洛.勃尼(Carel Birnie)與班潔明.哈克維(Benjamin Jarkarvy)為脫離「荷蘭國家芭蕾團」(Het Nederlands Ballet)而組成的。團成立宗旨為渴望自傳統蹈中解放,以探索現代各種不同型式的結構。對於蹈語言的原創性,團本身律動的生命力,美國式古典和現代交織的手法,皆豐富了該團的領域,故此團能在現今世界壇中立於赫赫顯著之地位。團成立之初,傑伯.福利爾(Jaap Flie)、儒狄.丹茲克(Rudi van Dantzig)、漢斯.曼恩(Hans von Manen)、查爾斯.查尼(Charles Czarn...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1987》、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1987,1999年、《表演藝術雜誌》第75期 1999年3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表演蹈為業的女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揮動。《三國演義》第一回:「雲長動大刀,縱馬飛迎。」
榭歌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尋歡作樂的場所。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他每待強巴劫深宅大院,怎知道摧折了榭歌樓?」元.喬吉〈折桂令.海虞雄踞山州〉曲:「榭歌樓,酒令詩籌。官府公勤,人物風流。」也作「榭歌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配合音樂節拍的蹈,為中國傳統蹈的總稱。《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教國子,雲門、大卷、大咸……。」《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也稱為「雅」、「樂」。
馬祖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祖卡曲是發源於華沙(Warsaw)附近的馬佐維亞(Mazovia)的一種波蘭民族曲。隨著地域的不同,馬祖卡曲有三種不同型式:馬束爾(masur)、奧伯塔斯(obertas)與庫亞威克(kujawiak),但是它們都具有快速三拍子、小節的第二拍或第三拍為重音的特徵。
  馬祖卡通常是成對地跳,而且對多為四的倍數,四對、八對、十二對或十六對。雖然只有幾個基本的步與姿勢,但變化甚多。馬祖卡曲最早由某種風笛(bagpipe)來伴奏,到了十八、九世紀它在許多歐洲城市裡風行時,就逐漸被視作一種藝術音樂的源泉。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鋼琴詩人蕭邦(F. Chopin,1810~1849...
踢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蹈。在鞋的前端和後跟釘上鐵片,跳時上身多保持平穩,偶爾也有拍手、拍身的動作,腳下靈活敏捷,以腳尖、腳掌或腳跟擊地,發出響亮的踢躂聲。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自英格蘭北部的傳統木鞋,一說源自墨西哥民間蹈。十九世紀,美國的黑人及模仿他們的白人更融合多種步,創新風格,使踢躂成為一種通俗蹈。也作「踢踏」。
小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源於法國民間的一種三拍子曲。為英語minuet的意譯。早期按社會地位高低為序,講究禮儀,並於起前先屈膝向伴和觀眾行禮。路易十四時,由盧利等音樂家引入法國宮廷,經路易十六的提倡而風行於全歐。十七、十八世紀時,常用於組曲和交響曲中,作為一個樂章,以其中庸的速度和優雅的風格為特色。初時僅是小二段式的曲體,現在一般多為大三段式、三拍子的形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人。如:「只見會場中,歌聲曼妙,者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