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舞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表演舞蹈為業的女郎。
|
樂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配合音樂節拍的舞蹈,為中國傳統舞蹈的總稱。《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也稱為「雅舞」、「舞樂」。
|
舞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揮動。《三國演義》第一回:「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
|
馬祖卡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祖卡舞曲是發源於華沙(Warsaw)附近的馬佐維亞(Mazovia)的一種波蘭民族舞曲。隨著地域的不同,馬祖卡舞曲有三種不同型式:馬束爾(masur)、奧伯塔斯(obertas)與庫亞威克(kujawiak),但是它們都具有快速三拍子、小節的第二拍或第三拍為重音的特徵。
馬祖卡舞通常是成對地跳,而且舞對多為四的倍數,四對、八對、十二對或十六對。雖然只有幾個基本的舞步與姿勢,但變化甚多。馬祖卡舞曲最早由某種風笛(bagpipe)來伴奏,到了十八、九世紀它在許多歐洲城市裡風行時,就逐漸被視作一種藝術音樂的源泉。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鋼琴詩人蕭邦(F. Chopin,1810~1849... |
舞榭歌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尋歡作樂的場所。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他每待強巴劫深宅大院,怎知道摧折了舞榭歌樓?」元.喬吉〈折桂令.海虞雄踞山州〉曲:「舞榭歌樓,酒令詩籌。官府公勤,人物風流。」也作「舞榭歌臺」。
|
小步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源於法國民間的一種三拍子舞曲。為英語minuet的意譯。早期按社會地位高低為序,講究禮儀,並於起舞前先屈膝向舞伴和觀眾行禮。路易十四時,由盧利等音樂家引入法國宮廷,經路易十六的提倡而風行於全歐。十七、十八世紀時,常用於組曲和交響曲中,作為一個樂章,以其中庸的速度和優雅的風格為特色。初時僅是小二段式的曲體,現在一般多為大三段式、三拍子的形式。
|
法國風笛;彌塞特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樂器名。也稱為彌賽特風笛。它的構造包括二個指管(chanters)和一些單音的低音笛(drones)及用手臂操作的風箱(bellows)。它的裝飾華麗,笛子是由寶石鑲崁的象牙做成的。十七及十八世紀時,法國宮廷的權貴們熱衷於裝扮成牧羊人及農夫的遊戲,演出尋找世外桃源阿卡迪亞(Arcadia)的情景;這種風笛與維列琴(vielle)樂器流行於此時。
二、舞曲名。它有牧歌的持續單調低音的曲調特性,通常是用法國風笛演奏。例如在巴哈(Bach)的《第三及第六號英國組曲》(English Suite nos. 3 and 6),以《嘉禾舞曲》(Gavotte)為名。另一首是在莫札特(Moza...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八十年。
|
踢躂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舞蹈。在舞鞋的前端和後跟釘上鐵片,跳舞時上身多保持平穩,偶爾也有拍手、拍身的動作,腳下靈活敏捷,以腳尖、腳掌或腳跟擊地,發出響亮的踢躂聲。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自英格蘭北部的傳統木鞋舞,一說源自墨西哥民間舞蹈。十九世紀,美國的黑人及模仿他們的白人更融合多種舞步,創新風格,使踢躂舞成為一種通俗舞蹈。也作「踢踏舞」。
|
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跳舞的人。如:「只見會場中,歌聲曼妙,舞者婆娑。」
|
舞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內供演員表演的地方。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