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戰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1830年代左右起源於希臘和土耳其交界的色雷斯山(Thrace),此舞本是希臘獨立戰爭時,山區游擊隊或被譽為愛國俠盜的山賊所跳的舞。主要動作是重踏步,曲腿的跳躍,踵步同時附和著「歐巴」的高叫聲。男人常以舞藝相互競賽,尤其有女子旁觀時,更是以各種複雜舞步凸顯自己。此舞為3/8拍,不分舞伴圍成鏈形或開口圓,全體牽手(二端除外),屈肘約同肩高,朝反時針方向移動,每一樂節結束都有單足跳,並扭轉前導腿,最右端者為領舞人,右手持一條手帕以備在舞中隨舞步揮轉,領舞者有時脫離鎖鏈隊形而獨舞,展現特技般的舞藝,舞技最高超者會在前額放一杯水。此舞若由女子跳,則步幅較小,舞步較溫和。已經解散的希臘精銳陸軍部隊...
《以色列土風舞》、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甩髮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佤族女性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佤族西盟、滄源等縣佤族聚居區。在佤族古老的民間傳說中,即有用竹子製成梳子梳頭和甩動頭髮起舞的描述。佤族婦女酷愛長髮,以長髮為美,從小習慣長髮披肩,每當用水洗淨後,就要低頭梳理,甩髮晾乾,慢慢形成了《甩髮舞》。也有說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滄源縣文工隊去學習佤族舞蹈時,教他們跳舞的佤族老人無意中甩了一下頭髮,他們覺得很美,就把甩髮動作編入了佤族舞蹈中。結婚、喪葬、剽牛祭祀、蓋房時不能跳此舞,其他時節、場合均可跳,場地不限。原甩髮動作比較簡單,僅前後甩動,近年來以豐富發展為多種多樣的甩髮動作,有前後甩、左右甩、跪甩、甩髮轉圈等。表現了佤族婦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
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該團由蘇俄文化部於1967年成立,現為俄羅斯的頂尖舞團;為波修瓦(Bolshoi)與「基羅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之外的三大舞團之一。自1977年開始,舞團由卡薩基納(Natalya Kasatkina)與瓦希佑夫(Vladimin Vasilyov)擔任藝術指導。他們倆人皆為「波修瓦芭蕾舞團」的知名舞者,且為「波修瓦舞團」創作了多齣芭蕾舞劇與歌劇及電視專輯。該團舞者於國際芭蕾大賽中均有傑出的表現,共贏得二十面金牌,以及巴黎舞蹈學院頒發的三座優勝獎項。舞團以融合古典傳統與現代元素為其獨特之舞蹈風格。在當地,舞團常於克里姆林宮、奧林匹克音樂廳、露西雅國家音樂廳演出。迄今該團...
舞團簡介。
|
日本舞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日本舞踊(Nihonbuyo)是日本民族舞蹈之總稱。又稱邦舞(Hobu)。是為了與「西洋舞踊」(簡稱洋舞Yobu)區別的能樂用語;例如舞樂(Bugaku)、能樂(Nogaku)、歌舞伎舞踊(Kabukibuyo),亦稱日本古典舞踊(Nihonkotenbuyo)〔參見歌舞伎舞踊〕、上方舞(Kamigatamai)、新舞踊(Shinbuyo)、創作舞踊(Sosakubuyo)、民俗舞踊(鄉土舞踊,Minzokubuyo, Kyodobuyo)等均屬其範圍。狹義之解釋則凡上列舉各項目中具代表性之歌舞伎系統舞踊皆屬之,各類別之流派繁多,舞蹈形式亦各不相同。而舞踊(Buyo)一詞是坪內逍遙...
倉橋健《演劇舞踊百科》1983、相賀徹夫等編《日本百科全書第18卷》1987。
|
馬祖卡舞曲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樂曲類型。馬祖卡舞曲是波蘭華沙附近之馬祖維亞省(Mazovia)一帶的民間舞蹈樂曲,舞蹈的節奏為三拍子。蕭邦(F. Chopin, 1810-1849)把它創作為藝術音樂,他的每一首馬祖卡舞曲都有不同的速度和表現特色。從中可以看出蕭邦的馬祖卡舞曲是混合了幾種波蘭舞,正式馬祖卡舞的節奏是強猛和有戰爭特色,另一種稱為奧伯塔斯(Obertas)的波蘭舞,節奏輕快,表現歡樂。還有出自庫爾威省的庫亞威克舞曲(Kujawiak)速度較慢,充滿感情和哀傷,這三種舞曲都是三拍子,同時強音常置於第二或第三拍,造成不均衡的節奏型。馬祖卡舞曲通常分為二或四段,每段有六至八反覆小節。傳統的馬祖卡舞曲是用囊管(風笛...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
排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1970年代發展自美國德州等西南部幾州的舞蹈,配合鄉村音樂,極為有趣,適合男女老少。參與者形成一排一排,不需要舞伴,全體一起舞出成套的動作,每一位舞者同時開始,整齊一致的跳著相同舞步,直到音樂結束。其動作粗獷、豪放,融合狄斯可(Disco);舞蹈採用的音樂多為中庸速度或步行的速度,服飾為牛仔裝扮,頭戴西部牛仔的寬邊帽、背心、牛仔褲、牛仔靴。
Paul Bottomer《Line Dancing》。
|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成立於1669年,其輝煌的歷史迄今已有三百多年了,是舞蹈藝術悠久歷史的傳承者。其起源可溯自法王路易十四的時代(Louis ⅩⅣ, 1638-1715),他1661年建立了皇家舞蹈學院,並制定了芭蕾基本姿勢及技巧,至今仍為舞者在舞步和身體動作運用上的準則。從十八世紀起,法國舞蹈家和編舞者就不斷受邀到全歐各地宣揚法蘭西學派的舞蹈。它曾經以浪漫主義風格的飄逸仙女和高貴仕女角色聞名天下,可是之後卻被瑟給.狄亞格烈夫(Sergei Diaghilev)引進的「俄式芭蕾」旋風所席捲,使法國芭蕾出現了興衰迭起的歷史。「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向來堅持以舞碼完整和風格多樣為主要路線,而非某...
舞團節目單1993年。
|
太古踏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該團於1979年成立,創辦人為臺灣舞蹈家林秀偉。以自然的、原始的、祭祀性為肢體能量的投射;舞者透過冥想與內在心靈交感,激發原創力,以推進肢體最大的極限性。林秀偉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曾擔任「雲門舞集」的主要舞者。在摒除了這些舞蹈形式的束縛後,她以陰陽交融、醞靜於動的哲思,並將肉體轉化為圖象作為生命的符號。近年來陸續推出:《生之曼陀羅》、《世紀末神話》、《女蝸》、《道》、《五色羅盤》、《無盡胎藏》、《大神祭》、《詩與花的獨言》等作品。「太」意味無限寬廣的內在及外在宇宙,「古」傳遞時間的奔流,「踏」拆開來看,「足」來自地底的力量,「水」呈子宮狀態,象徵純淨和微量混沌,「日」為吸取太陽熱源。「太...
舞團提供資料。
|
艾文艾利美國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艾文.艾利(Alvin Ailey, 1931-1989)於1958年12月成立,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舞團之一;該舞團於1962年受美國政府贊助到東南亞及澳洲演出,因而奠定了國際的知名度,隨後1963年參加巴西國際藝術節,1966年參加達卡第一屆黑人藝術節,1968年參加愛丁堡藝術節,由於其精湛的演出而捧回了最佳舞團、最佳編舞及最佳男舞者獎,從此奠定了艾文艾利美國舞團在美國舞蹈界的基石。1968年成為紐約克拉克中心的常駐舞團。1969年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演出,並在1970年至1972年為其常駐舞團。1971年並把舞團首演權給了紐約市中心劇場,以後舞團每年均定期在紐約巿立表演中心演出,可知其受...
泰瑞.楚克(Terry Trucco)《紐約舞蹈專書(The New York Book of Dance)》1995,城市公司(City & Company)、愛倫.羅伯森(Allen Robertson)和當那.哈特拉(Donald Hutera)之《舞蹈手冊(The Dance Handbook)》1988,朗文出版社、蘿絲.雷昂(Ruth Leon)《喝采:紐約表演藝術指引(Applause: New York´s Guide to the Performing Arts)》1991,喝采劇院叢書出版社(Applause Theater Book Publishers)。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