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18.40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趨一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他,這些在顏淵的心中,一直無法看出是什麼緣故,因此就向孔子請教。而孔子也向顏淵解釋,這一切都是因為虛心的順應自然萬物之變化,遵循著既有的大自然規律的關係。後來「亦步亦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事追隨或仿傚別人。
瞠乎後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他。這些在顏淵的心中,一直無法看出是什麼緣故,因此就向孔子請教。而孔子也向顏淵解釋,這一切都是因為虛心的順應自然萬物之變化,遵循著既有的大自然規律的關係。後來「瞠乎其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落後很多,追趕不上。
空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虛心誠懇的樣子。《後漢書.卷四三.何敞傳》:「上當匡正綱紀,下當濟安元元,豈但空空無違而已哉!」
杜口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閉口,不敢言語。形容非常害怕而不敢說話。《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今皆杜口結舌,以臣為戒,誰敢為陛下盡忠孝乎?」《晉書.卷四七.傅玄傳》:「而人主若不能虛心聽納,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結舌。」也作「杜口絕舌」。
虛往實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莊子.德充符》:「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指虛心往學,得道而返。《魏書.卷九○.逸士傳.眭夸等傳.史臣曰》:「或隱不違親,貞不絕俗;或不教而勸,虛往實歸。非有自然純德,其孰能至於此哉?」《南史.卷五九.任昉傳》:「昉樂人之樂,憂人之憂,虛往實歸,忘貧去吝,行可以厲風俗,義可以厚人倫。」
了無所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無所有」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山遠公話》(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引)相公問:「十類者何?」善慶曰:「第一、有形者,見泥龕塑像,便即虛心禮拜,直云佛如須彌山,見形發心,此即名為有形。第二、是無形者,不立性處不見性,如水中之月1>,空裡之風2>,萬法皆無,一無所有,此即名為無形。……」 〔注解〕 (1) 水中之月:映在水中的月亮,並非實體,故用來比喻事物難以捉摸。 (2) 空裡之風:憑空生起的風,無中生有,比喻萬有生於虛無。
當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掌握政權。[例]當政的政黨應虛心廣納各方意見,才能真正淑世福國。
凍解冰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冰凍融化。比喻困惑疑難或誤會障礙完全消除。《朱子全書.卷二四.中庸一.第一章》:「復取程氏書虛心平氣而徐讀之,未及數行,凍解冰釋。」也作「冰解凍釋」。
言何容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生率然高舉,遠集吳地,將以輔治寡人,誠竊嘉之,體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于茲矣。今先生進無以輔治,退不揚主譽,竊不為先生取之也。蓋懷能而不見,是不忠也;見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吳王曰:「可以談矣,寡人將竦意1>而覽2>焉。」先生曰:「於戲3>!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夫談有悖於目4>、拂於耳5>、謬於心6>而便於身7>者,或有說8>於目、順於耳、快於心而毀於行9>者,非有明王聖主,孰能聽之?」吳王曰:「何為其然也?『中人已上可以語上也。』先生試言,寡人將聽焉。」 〔注解〕 (1) 竦意:振作精神。竦,音ㄙㄨ...
林佩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她根本未曾身歷的年代呢?然而,她就這樣的做了,憑著傳統文化對她無形的浸潤,憑著她直通歷史的感應力,她虛心而勇毅的描摹出一幅久遠的人生畫境,看起來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完全是付諸無限的,寫意的筆墨,深深淺淺,濃濃淡淡的一路揮灑,……打破了傳統寫實的表現方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