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8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殃及池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池水,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另外,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裡,也有記載「殃及池魚」的不同故事。他寫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一個看守城門的人,姓池名魚,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結果被燒死。但有一本《百家書》裡卻是記載:「宋國的城門失火,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海。如:「瀛海」。唐.李白〈東海有勇婦〉詩:「捨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
入境隨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一個地方就順隨當地的風俗習慣行事。如:「各地風土人情不同,入境隨俗才不致引起誤會。」
合浦珠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時合浦郡內產珍珠,居民從海港中採集珍珠,以換取生活所需的米食為生。之前在此任職的官吏,大多貪汙不法,將人民採集的珍珠,幾乎據為己有,也因為濫採,珠蚌後來都遷移到別處。導致合浦郡再也沒有生產珍珠,人民因此無法維持生活,於是,路上到處都可看見因為飢餓而死的人。後來孟嘗到此任職,一改之前的弊端,推行教化,端正風俗,一年之後,珠蚌再度回來,合浦郡又恢復盛產珍珠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合浦珠還」,比喻物品失而復得,亦用於比喻人離開而復返。
崩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崩裂毀壞。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正失》:「文帝即位二十三年,日月薄蝕,地數震動,毀壞民廬舍,關東二十九山,同日崩潰。」
歌功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人民也都扶老攜幼,全跟著古公來到岐下。鄰國聽說古公的仁義,也有許多人來歸附他。因此古公就變革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幾個邑落定居下來;又設立各種官職以辦理事務。人民譜歌作樂,以歌頌他的功德。後來「歌功頌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歌頌功績和恩德。
反脣相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脣相稽」這個成語是指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對對方加以計較、譏斥。典源出自漢.賈誼〈治安策〉。賈誼智慧過人,文帝對其才能及建議均十分賞識。他曾上疏言政事,陳述治安的策略,世稱為〈治安策〉,對漢代政治有很大影響。賈誼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乃在於仁義不施,風俗敗壞。漢初還普遍存在秦朝敗壞的遺風,他舉例說:富人的兒子長大了就分家產自立門戶,窮人的兒子長大了就被招贅住到岳家。父親來借一把鋤地的農具,就露出施惠的表情;婆婆來拿個畚箕與掃帚,就在一旁說些斥責的話。媳婦和公公並坐,一點長幼尊卑的次序也沒有;受到婆婆的指責,就馬上回嘴還擊。這些都應該加以改革,用禮義來教化百姓,施行仁義、先王之道,國家才能長...
源源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連續不斷。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四.風俗.種羊》:「待其大而食之,次年如前法又種,源源不絕。」
百聞不如一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傳聞不如親見注音︰ㄔㄨㄢˊ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ㄑ|ㄣ ㄐ|ㄢˋ漢語拼音︰chuán wén bù rú qīn jiàn釋義︰猶「百聞不如一見」。見「百聞不如一見」條。 01.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正失》:「《春秋》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親見之人,斯為審矣。」 02.《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 參考詞語︰千聞不如一見注音︰ㄑ|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 ㄐ|ㄢˋ漢語拼音︰qiān wén bù rú yī jiàn釋義︰猶「百聞不如一見」。見「百聞不如一見」條。 01.《陳書.卷三一.蕭摩訶列傳》:「安都謂摩訶曰:『卿驍...
東食西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國女子因利之所趨,同時嫁與兩家,而東家食、西家宿的故事。見《藝文類聚.卷四○.禮部下》引《風俗通》。後用以比喻貪得無厭的人,企圖兼有兩利。《聊齋志異.卷一一.黃英》:「黃英笑曰:『東食西宿,廉者當不如是。』馬亦自笑,無以對,遂復合居如初。」也作「東家食西家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