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126 ms
共 13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跳鼓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常見的民俗活動。常見於迎神賽會中。演出時通常以九人一組,中央一人擊鼓,兩人執旗前導,兩人執娘傘,外圍有四人敲鑼。藉著鑼鼓明快的節奏,不斷的變化陣式。氣氛雄壯、熱鬧。參見「大鼓陣」條。
|
鈴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打擊樂器。在圓形木框的一面,傳統蒙上羊皮或驢皮,木框的周圍嵌繫若干銅、鐵製成的小鐃鈸,藉著敲打皮面、磨擦或搖動木框而帶動鐃鈸,發出輕快明亮且熱鬧的聲響。為英語Tambourine的意譯。多用於歌唱、舞蹈伴奏或器樂合奏等。
|
太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太鼓(Taiko)為日本傳統敲擊樂器中膜鳴鼓樂器之總稱。所謂膜鳴樂器是以敲擊方式,使貼有動物皮等樂器發出響聲之樂器。但現在除了特稱為「鼓」(Tsuzumi)的小型綁鼓外,其他的鼓大多都稱為太鼓。自外形構造可分為兩大種;一、直接將皮貼在木製筒狀胴體兩側以釘子固定者;其胴體部分似啤酒筒,即中央部分之直徑較寬,也有扁平狀的胴體;如櫓太鼓(Yagura Taiko)、宮太鼓(Miya Taiko)、祭太鼓(Matsuri Taiko)等被稱為大太鼓型。二、捆綁式之締太鼓(Shimetaiko),皮面直徑大出其胴體部分的鼓,為皮面邊緣穿上繩子,將其鼓面之皮與胴體捆綁住的鼓。廣泛被使用如古典戲曲「...
目黑三策編《標準音樂辭典》1966、網代景介等著《打樂器事典》1981、下中邦彥編《音樂事典.第三卷》1960。
|
鑼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鑼和鼓。泛指各種打擊樂器。《儒林外史》第三○回:「少刻,擺上酒席,打動鑼鼓,一個人上來做一齣戲。」
|
開路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在隊伍最前端,宣告沿途民眾,神明將經過此,以簡單的音節演奏,一方面作為告知,另一方面增加熱鬧的氣氛。
|
鼙鼓雷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中戰鼓聲頻繁。借指戰爭氣氛濃厚。如:「聽戰場鼙鼓雷鳴,看來又將有一番激戰。」
|
枹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戰陣所用的戰鼓,後代指戰爭或軍旅。漢.揚雄〈解嘲〉:「叔孫通起於枹鼓之間。」《史記.卷六四.司馬穰苴列傳》:「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
2.鼓槌和鼓。《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李尋》:「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枹鼓之相應也。」
3.盜案發生時,用來示警之鼓。《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由是枹鼓稀鳴,市無偷盜,天子嘉之。」
|
鼓吹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金革與竹木類吹打樂器的組合。源於漢代的鼓吹,後分為以嗩吶為主的鼓吹樂與以管子為主的吹歌樂。
|
鼓腹而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飽食而遨遊。《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