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義切辭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薄。千年佛老賊中國,禍福依憑群黨惡。拔根掘窟期必盡,有勇無前力何犖。乃知二子果可用,非獨詞堅由志確。朝廷清明天子聖,陽德彙進群陰剝。大烹養賢有列鼎,豈久師門共藜藿。予慚職諫未能薦,有酒且慰先生酌。 〔注解〕 (1) 俚:鄙俗。 (2) 醇:音ㄔㄨㄣˊ,精純。
邀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求、求取。《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也只因倚恃功勞,邀求官爵,故朝廷差咱每收捕。」
內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由地方官吏內遷調任為京官。《晉書.卷八八.孝友傳.李密傳》:「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
怨聲載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整頓朝政,於是四處延攬有才德之士。李固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博學多才,有氣節操守,不同流合汙,多次辭退朝廷的徵用。他曾縱論時弊,建議皇帝應該壓制外戚、罷退宦官、用人唯才,但沒有受到採納,於是便到漢中隱居起來。這次梁商請他出來為官,李固希望梁商能夠先端正朝廷風氣,於是又上書說道:「安帝在位的時侯,任用外戚小人,他們公開地收受賄賂,任用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天下才會紛擾不已,路上都充滿了百姓抱怨的聲音。希望將軍能夠以天下為憂,崇尚儉省,用人唯才,才是救國之道。」但是梁商卻沒有接納李固的建議。這段話的原文「天下紛然,怨聲滿道」,後來演變出「怨聲載道」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
同惡相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人互相求助勾結作惡。《左傳.昭公十三年》:「同惡相求,如市賈焉。」《周書.卷三二.陸通傳》:「朝廷傾危,同惡相求,遂成反亂。」也作「同惡相濟」。
草間求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苟且求活、忍辱偷生。《晉書.卷六九.周顗傳》:「吾備位大臣,朝廷喪敗,寧可復草間求活,外投胡越邪!」《南史.卷二六.袁湛傳》:「非不能死,豈欲草間求活?望一至尋陽,謝罪主上,然後自刎耳。」
犯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興兵入犯朝廷。宋.無名氏《梅妃傳》:「後祿山犯闕,上西幸,太真死。」《三國演義》第一六回:「濟姪張繡統其眾,用賈詡為謀士,結連劉表,屯兵宛城,欲興兵犯闕奪駕。」
連篇累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連篇累牘」之典源,提供參考。 #《隋書.卷六六.李諤列傳》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1>盈箱,唯是風雲之狀。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於是閭里童昏,貴遊總丱,未窺六甲,先製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說,不復關心,何嘗入耳。以傲誕為清虛,以緣情為勳績,指儒素為古拙,用詞賦為君子。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為用也。損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注解〕 (1) 積案:堆滿几案。案,長桌。〔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北...
盛氣加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盛氣凌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盛氣凌人」原作「盛氣臨人」。典故出自宋代樓鑰《攻媿集.卷八八.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仕贈特進汪公行狀》一文。文章中提到當時戶部侍郎李椿年建議重新丈量民田的經界,朝廷選派汪大猷擔任龍游縣的覆勘官。當時李椿年的規定十分嚴峻,凡是丈量過的田,重新勘驗,如有隱藏,不論多少,一律處以黥刑,流放到遠方。因為氣勢壓迫於人,所以人民縱有不服,也沒有敢跟他對抗的。後來「盛氣凌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用驕橫的氣勢壓迫別人。但是這條成語也有人認為出自於較早的唐.孫元晏〈詠史〉詩中的〈謝澹雲霞友〉。詩云:「仗氣凌人豈可親,只將范泰是知聞。緣何喚作雲霞友?卻恐雲霞未似...
魚遊釜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魚遊釜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後漢書.卷五六.張王种陳列傳.張綱》裡記載,東漢順帝時,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梁冀懷恨在心,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起兵反叛,並將官員殺害,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讓他去送死。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到了廣陵,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並慰問張嬰,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前去拜見張綱。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對他曉以大義,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感激涕零地...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