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十行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卒年不詳。少聰明,自幼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讀書五行並下。桓帝時為武陵太守、司隸校尉。糾舉奸違,不避豪戚,以嚴厲為名。 (3) 離婁並照:與古代名人離婁相輝映。離婁,黃帝時人,相傳能視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參考資料〕 ■《梁書.卷四.簡文帝本紀》太宗幼而敏睿,識悟過人,六歲便屬文,高祖驚其早就,弗之信也,乃於御前面試,辭采甚美。高祖歎曰:「此子,吾家之東阿。」既長,器宇寬弘,未嘗見慍喜。方頰豐下,鬚鬢如畫,眄睞則目光燭人。讀書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必記;篇章辭賦,操筆立成。博綜儒書,善言玄理。自年十一,便能親庶務,歷試蕃政,所在有稱。■《北齊書.卷一一.文襄六王列傳.河南王康舒孝瑜》...
截鐵斬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雲居道膺禪師》。 (2) 出生入死:形容不避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見出生入死」。 (3) 如來:佛的稱號。《金剛般若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參考資料〕 《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雲居道膺禪師》師謂眾曰:「學佛法底人,如斬釘截鐵始得。」時一僧出曰:「便請和尚釘鐵。」師曰:「口裡底是什麼!」
斧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刑戮的事情。《史記.卷八七.李斯傳》:「臣請言之,不避斧鉞之誅,願陛下少留意焉。」
舞文弄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游閑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弋射漁獵,犯晨夜,冒霜雪,馳阬谷,不避猛獸之害,為得味也。博戲馳逐,鬥雞走狗,作色相矜,必爭勝者,重失負也。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於賂遺1>也。農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餘力而讓財矣。 〔注解〕 (1) 賂遺:贈送或買通他人的財物。
槃根錯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木的根幹枝節盤屈交錯。比喻事情錯綜複雜,不易理解。《後漢書.卷五八.虞詡傳》:「詡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槃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也作「盤根錯節」、「錯節盤根」。
當頭一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當頭棒喝」之典源,提供參考。 《五燈會元.卷一一.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1>,僧便喝,師便打。又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乃曰:「大眾!夫為法者,不避喪身失命。我於黃檗先師處,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頓,誰為下手?」時有僧出曰:「某甲下手。」師度與拄杖,僧擬接,師便打。 〔注解〕 (1) 拂子:驅除蚊蠅的用具。禪家喜以拂子作為莊嚴具,住持等手持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所以拂子即為說法的象徵。拂,音ㄈㄨˊ。
心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心機智謀。唐.張巡〈守睢陽作〉詩:「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紅樓夢》第九○回:「林姑娘是個有心計兒的人,至於寶玉,獃頭獃腦,不避嫌疑是有的。」也作「心略」、「心工」。
不畏強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官剛正,不怕權勢的威逼。《梁書.卷二六.陸杲傳》:「杲性婞直,無所顧望。山陰令虞肩在任,贓汙數百萬,杲奏收治。……杲在臺,號稱不畏強禦。」也作「不避彊禦」、「不憚強禦」、「不畏彊禦」。
蹈湯赴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後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據載,東漢末年豪強四起,劉表佔領了荊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韓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虛實。韓嵩對劉表說:「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會堅守節操,為達使命而不顧艱難危險。這裡的「赴湯蹈火」,意思同樣是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與〈鼂錯傳〉中的「赴湯火」並無差別。
包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998~1061)字希仁,宋合肥人。性剛直,歷官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辦案嚴正,不避權貴,時人比其為「黃河清」。當時京師流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為宋代有名的清官,卒諡孝肅。也稱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公」、「包青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